“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这首诗是宋朝王安石所作,宋朝到王安石那时,距赵匡胤黄袍加身,已过百年有余,因为开国初期国策制定的弊端,此时积贫积弱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继任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xū),登基不久即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改革。
此诗即写于其委任之前的一段时间,当时的王安石是翰林学士,主要工作是起草皇帝的诏令,当时翰林学士,每夜需轮流一个人,在学士院值班留宿,此夜正是王安石留宿,但他却怎么也睡不着,诗中说“金炉香烬漏声残”,就是炉中香已燃尽,漏壶的水也快滴完,此时已经快天明了,翦翦(读jiǎn jiǎn,形容风轻微而带寒意)清风透着寒意。
本来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但这天夜里王安石却觉得“春色恼人”,因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整个帝国的命运,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都会因他主导的变法而改变,其压力可想而知,好在其身边的景色还不错,月光将屋外花朵的影子,投射在了栏杆之上,但也无法释怀他的心情。
室内焚香是中国古人的习惯,特别是贵族和文人,其初是出于实用目的,增加屋子里的香味,但久之就演化出了兼具,观赏和陶冶情操的作用,比如将香炉做成山的形状,烟雾从缝隙飘出,有白云出岫(岫,读xiù,山穴,山)的意趣,学士院这种办公场所,又是高文职单位,自然会有配有香炉,只是虽叫“金炉”,实际是铜质的,只是颜色像金色而已。
漏,就是漏刻,是利用水向下流的原理,将盛水器开个小洞,逐级滴落,再在下面放根标杆,刻上刻度,每上升一节,代表过了相应时间,古代没有电,漏刻是常用的计时工具,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都曾采用过这种方法。
王安石变法后以失败告终,紧接着北宋灭亡,元朝崛起一举征服了,当时世界包括南宋在内的大多数,中华文明从此也开始走向衰落。如果他的变法能像商鞅那样,取得巨大成功,也许元朝就无法崛起,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
但这些并不会抹去王安石,曾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一夜虽然压力巨大难以入眠,但王安石不知道的是,即使变法没能取得成功,他和宋朝的一众文人士大夫,已经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历史的,作为推动变革的,他的精神与气魄,也仍值得后世的革新者敬仰与学习。
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这里是德泉国学堂,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