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露】#国风大典#
图 / 文 丷 天
天高露至透银光,夜静随风此日凉。
寿客依篱芳自引,衰荷嵌影散余香。
蒹葭片片成苍色,草雁排排度异乡。
漫步林间秋已重,田园绿谢染金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转眼间又到了白露时节。公历2021年9月7日(农历辛丑年八月初一、星期二)17时53分,迎来了廿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这是进入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即表示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所谓“白露”,即标志着暑天的闷热已基本结束,是秋季由闷热到凉爽的转折点。秋季的前两个节气(立秋、处暑)还较为闷热,但真正让人感觉到凉爽还是要从白露节气开始,这时起便可感受到渐渐趋向凉爽、干燥。随着进入深秋,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着寒气来临,也逐渐开始萧落。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由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由弱变强、转守为攻,光照强度也随之减弱,地面温度下降速度加快,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正是由于这种现象,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后而凝结成的水珠,被人们称其为“露”,又因其颜色为白色,故而称之为“白露”。
吴澄[元代]在其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为“白露,八月节。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意思是说,进入农历八月的白露时节,因早晚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气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便凝结成露水。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偏白的,故而称秋露为白露。 白露风,寒露雨,是指此时的天气金风萧瑟,已渐秋凉,让人逐渐会感觉到一丝寒意。
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白露节气后先五日的“一候鸿雁来”,意思是说鸿和雁这一大一小的候鸟开始列队从北向南飞,细心的亲们会发现这不是与雨水的“二候鸿雁来”(也称鸿雁北)重复了吗?其实不然,古代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古有“鸿雁北归,自南而北”的说法。雨水的“鸿雁来”是从南向北,而白露的“鸿雁来”则是由北向南,主要是秋天来临时鸿雁自北向南飞避寒过冬。
又五日的“二候玄鸟归”,这与春分时节“二候玄鸟至”恰恰相反,玄鸟即燕子,乃南方之鸟,此季节自北往南迁移,故称为“归”。也就是说燕子春去秋来,到了秋天的季节,燕子便开始自北向南飞,这也充分体现了阴阳之气的互相交换。
再五日的“三候群鸟养羞”,这里的“羞”古时同“馐”,即是说群鸟开始储存食物以准备过冬,同时许多鸟也大都有“换羽”的行为,这个时节便开始换上丰满的冬羽,以迎接冬天的来临。此时,农户人家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之意。
秋天是美的,美在它的韵。白露是美的,美在它的名。实际上,白露有其欣然之美,有如其名一般的美丽,一方面源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源自天下众生走向成熟与辉煌时那由衷的欢欣。田野间秋的风情尽显,清晨的露珠惹人怜爱,点缀着嫩绿的花草,随风萧瑟,在薄雾中摇曳蠕动,在阳光下多彩斑斓,而秋季的到来也会引发许多文人的哀愁与喜悦之情。
《白 露》
杜甫[唐]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这首小诗,主要描写了白露时节的仲秋之美,果实成熟,柑子满树;清晨散步看到了小船入江溪,水中的鱼儿自由玩乐;秋景实在美丽,此时便不由得发现欣赏这些美景的人们会越来越多。诗句整篇语言清新、朴素精炼,勾勒出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图。
其大体意思是:白色的露珠凝结于团团的柑橘上,清晨骑着马经过这片橘林时,过后根本就看不清楚马蹄印。花圃里的菊花盛开,远远望去仿佛与山石、树林连成一片,先前停泊在渡口的小船已缓缓驶入江溪之中。下马歇息时只顾欣赏水中欢快的鱼儿,但却忘记了时间,着急间待马鞭声响起,惊飞了归巢的鸟儿。在纵马踏秋之时,才渐渐知道秋天的硕果竟有如此之美,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就恐怕遇到岔道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写在后面】我想说,白露的诗意在那飘逸深沉的炊烟中,白露的美丽在那日渐成熟的田野里,白露的画意在那充满眷恋的城乡间,无不时刻从生活的缝隙里渗透出来。正所谓唐代诗圣杜甫所写“白露”深情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句。
其实,白露之美,并不只是美在其名,也还有其内涵的美意。挤出较多的时间去细心观察秋色,其美韵还在于思念与遥望、回归与饱满。我们无论是身处城市、还是久住乡村,心有所向,才是“醉美”。
我是@画意拾语(丷天),在这个凉爽宜人的季节里,愿您尽享秋日美好时光,去收获属于你的那份幸福和喜悦。在此感谢各位亲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