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则叫做《相思》的动画短片,浓郁的国风气息,让人见之不忘。动画从一支镶了红豆的发簪说起,讲述了嘉庆名士王初桐和发小六娘青梅竹马、红豆定情却无缘厮守的爱情故事。
短片中有这样一幕:小秀才敲开小姑娘的门,神秘兮兮的说:“给你看样好东西。”摊开手心来,是一颗红豆。他微红着脸,背起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
说不出口的是相思。
中国人在对待感情上,向来是讲究含蓄保守的。“我爱你”、“我想你”等字眼在古人眼里就是浅薄和轻狂的代名词。因此,为了正常表达的需要,许多同义词或者是象征词就应运而生。就比如短片里面,“梨”寓意分离,而“红豆”则意味着相思。
动画《相思》片段
红豆,又名相思子,也叫相思豆。自古以来,红豆就寓意着相思。
关于红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年轻男子被强行征兵,据说是前往边塞守卫边疆。
男子的妻子终日以泪洗面,盼望丈夫的归来。后来边疆战事结束了,同行的人都相继回家,唯独她的丈夫没回来。
于是妻子终日站在村前道口树下,望眼欲穿却始终没等到丈夫归来,终肝肠寸断,泣血而死。
后来,那棵树上忽然结了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都认为这是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所以称之为“红豆”,又叫“相思子”。
红豆
红豆被誉为“相思子”而广为流传,其实得益于唐朝诗人王维的《红豆》。
原诗是这样的: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咏物寄相思的诗。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能寄托相思之情。
这首诗也叫《江上赠李龟年》,本是王维写给友人的,由于红豆基因的强大,后来都被当成了爱情诗来理解。至此,红豆便成了相思的代表。后世有很多与红豆相关的诗词,都是化用王维这首《相思》的典故。
例如,宋代赵彦端的“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看到红豆就像是看到了思念的人儿一般。
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之一的梁羽生有一首《七绝》:“弹剑狂歌过蓟州,空抛红豆意悠悠。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肠总惹愁。”以红豆寓意红颜,以高山流水寓意知音,红颜知己都不在了,徒留侠骨柔肠一身愁绪。
可以说是,读懂了王维的《相思》,就读懂了后世诗词中的红豆。
除了王维的《相思》,关于红豆的诗词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唐代温庭筠的《杨柳枝》了。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骰子,相传为三国曹植创制,初为玉制,后演变为骨制,又称色子。这骰子上的红点,即被喻为相思的红豆。将红豆镶嵌进骨制的骰子里,满心的思念也如同红豆一般被镶进了骨血里,一语双关。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华胥引》剧照
《华胥引 .十三月》里有过这样一个片段:杀手莺歌被至爱容浔送给大王容垣,心灰意冷的她却被容垣倾心相待,二人后来坠入情网。容垣后被容浔毒杀,临死之际,却手握着一颗骰子,微笑着念叨着“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那颗骰子,是莺歌曾经送给他的。
《华胥引》剧照
若是不懂这句诗的蕴意,也许就不会懂容垣与莺歌之间那感人至深的爱情。以前对这句诗感觉并不是特别深刻,正是有了十三月故事的加持,才顿觉诗的动人之处。
就如同“柳”一样,本身并没有特殊意义,可一旦放在诗里,就成了离别的愁绪。送别之际,处处是柳,却无法挽留。正如分别两地的恋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独诉衷肠,却无人倾听。然而,相思却是一段爱情中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