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27岁的李白隐居湖北安陆。在安陆他也时常外出游历、以诗会友。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由于两人都生性豁达,于是成为挚友。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到长安赶考,但是进士落榜。在长安蹉跎两年,在仕途没希望后,孟浩然于开元十七年(729年)离开长安,准备漫游吴越、游历山水以排遣仕途遇挫的苦闷。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途中要去广陵(江苏扬州),于是便托人带信给孟浩然,邀请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一聚。
他们相聚江夏后,游览江夏名胜美景,几天后孟浩然在黄鹤楼辞别李白,启程前往扬州。李白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有感而发,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不落俗套、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惜的是这一次竟是两人后一次见面。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点明了原因和地点,即好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辞行。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两位诗人江夏相聚时也多次游览此地。另外有传说一个仙人在黄鹤楼飞升成仙,而孟浩然也正是在黄鹤楼辞行前往扬州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两者在李白的心目中构成一种浪漫的、诗意的联想。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句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和被送者要去的地方。“烟花三月”柳絮翻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短短四个字,诗人便传神地写出了阳春三月的明媚春光,在读者眼前铺展开一副美丽的春天画卷。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而开元盛世时期的扬州三月更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迷人。所以对于孟浩然在扬州风景好的时节前往,李白对于好友的旅途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却蕴含了一个充满情谊的细节:诗人在江边看着朋友的船渐行渐远,终消失在天水相接处,眼前只剩浩浩荡荡不断奔流的江水,仍翘首凝望、久久不愿离去。两句景物描写将诗人送朋友离开后的心潮起伏、依依惜别、对朋友目的地的向往,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说到送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伤感万分,诗歌的总体基调总是带有一种浓浓的伤感,比如关汉卿的“自送别新难舍,一点相似几时绝”、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孟浩然的“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都表现了离别时的肝肠寸断、难舍难分。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在万千诗歌中脱颖而出、独占一席之地,并且能够选入我们的小学教材,是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明丽快意、充满浪漫的氛围。
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次相聚,正是处在李白年轻快意之时,他还有没经历挫折,心中没有忧伤,他眼中的世界充满美好。而分别时又处在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连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沿途顺江而下,一路繁华似锦。所以这个时期的李白心中充满希望和快意,而他又是一个浪漫、爱好游历的人,所以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氛围是浪漫的、对前行的目的地充满畅想的。
但是此时的李白不知道的是,这次分别直至10年后孟浩然离世,两人再没有见过面,李白再没有为孟浩然做过诗。所以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就成了李白写给孟浩然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