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才能的数学家决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数学家。
——魏尔斯特拉斯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古诗词这个话题刷爆了朋友圈。借着诗词大会的热,我们来聊聊古诗词中的数、形、量、题、思维,以及诗词和数学之美。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古诗词在无论在形象、语言或意境上,都充分展现出它的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有些古诗词与数学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一首诗甚至就是一道数学题。虽然数学无法像古诗词那样展现出美妙的语言、形象和意境,但是却有一种独特而丰富的美,如统一性、对称性、简单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
不妨看一道有趣的算式:年年X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上面两个算式中,十个不相同的汉字,分别代表0,1,2,3,4,5,6,7,8,9这个十个阿拉伯数字。相同的汉字,表示相同的数字。你可以求出上面两个算式来吗???
(参考答案:44*22=968,22/44=5/10
年=4,岁=2,花=9,相=6,似=8,人=5,不=1,同=0)
一、 “十”字令,这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就是将数字“一”到“十”嵌入古诗中。
这里有为熟悉宋代诗人邵雍(shào yōng)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人把1~10这些单调平淡的数字,独具慧心地融入诗行,看似轻描淡写、平淡无奇,实则浓墨重彩,平中蕴奇。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图。
比如(明)林和靖的《雪梅》: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 飞入梅中都不见。
二、 杂数诗,就是诗词中运用数字没有定数和规律,只根据诗歌的需要来写,古代的数字诗大多属于这一种。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船。
这首诗把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诗句中的数字有“两”、“一”、“千”、“万”,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除了点、线、面等基本概念,诗人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进一步,为我们展现了平面上的垂直空间关系(孤烟和大漠),以及圆与地平线从相离、相切到相交的空间位置变化。
再如蒋军民所做的《数数春》,是将“十”字令与杂数诗结合起来的:
一清二白色生春,三山四水绿来春。五雀六燕飞回春,七棱八瓣长出春。
九天九州新新春,十全十美同同春。百花百家接接春,千言万语唱唱春。
万世万民合合春,一春一春数数春。
后再看一下这首诗,清代黄焕中的《闺怨》的数扩充了量级,更复杂一点:
百尺楼台万丈溪,云书八九寄辽西。忽闻二月双飞雁,恨三更一唱鸡。
五六归期空望断,七千离恨竟未齐。半生四顾孤鸿影,十载悲随杜鹃啼。
骆宾王的“百年三万日,一别几千秋”,则给出了简单的数量关系计算。数字在诗词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诗词的审美意趣。
三、“一”字诗,这种是只用“一”字作诗。
如清代女词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她写过《黄昏》: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注释:鱼矶(jī),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
再如《一字诗咏四大美人》之杨玉环,作者:佚名。
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一朝醉。
两首一字诗都是连用十个“一”字,但是并没有给人带来重复单调的感觉。
四、诗词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苏轼的诗词中饱含数学思维和方法。如《题西林壁》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解数学题许多时候的困境:陷于局部优而无法得到全局优。再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说明了万事皆有不可违背的规律和数学中的周期律。(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