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是盛唐精神和盛唐诗歌主流的代表,他的欢乐他的烦恼,他的追求,他的愤懑,都有着的时代特征。他思想的复杂性,既同他经历的几次重大挫折有关,也同当时思想解放的特征有关。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可是在皇帝的家谱《宗正谱》中没有李白的名字。所以一般都认为是假的。
李白25岁之前,他一直在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曾漫游成都、峨眉。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还向赵蕤学习纵横术,广泛的学习和多种思想影响,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开元十八年、九年,他因得罪安州长史而入长安,求荐不成,又出游荆湘,太远,南阳等地。开元28年,移居东鲁。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壮志将酬,但玄宗命他供奉翰林,不过要他歌功颂德,侍宴助兴。失望之余,他在天宝三载自请放还。
李白《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是乐府旧题,为别离十九首之一。开头借用典故,古代有两个女子娥皇、女英。她们都是尧的女儿,后来嫁给舜做妻子。舜后面失德,被大禹继位后,到南方巡视,来到苍梧之野,后死在那里。娥皇、女英追夫不及,到了洞庭湖边的时候,听到了舜的死讯,她们痛哭不已。写她们夫妻分离的痛苦如“海水直下深”。
写到娥皇、女英惨死的时候“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写得阴森恐怖。“我纵言之将何补”写到危亡,自己地位不高,说了也没有用。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这首诗是以香草美人来寄寓李白丰富的政治情怀,议论抒情和情景描写穿插的贴合自然。整首诗虽然充满着凄苦之情,然而气势磅礴如同江河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