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朋友为肺腑”,对朋友好到“孝朋”的程度,这是清初汉族文人名士对纳兰性德人格的评赞。江南诗人吴兆骞,因顺治年科场冤案被流放宁古塔,已近二十年。在好友顾贞观恳求下,纳兰君一诺千金,决心以五年为限救吴兆骞出来。但翻前朝皇帝定案,必得本朝皇帝点头。从此五年,纳兰君不断与父亲明珠一起,想方设法。
一次,康熙要去长白山拜祭,在明珠指点下纳兰性德传信给吴兆骞,让他好好写一篇《长白山赋》。康熙看了受到触动。明珠乘机请为免罪,但未获准。
五年后,借吴三桂叛乱事,明珠又提醒康熙要争取江南汉族文人的支持。这次求情打动了皇帝,康熙同意放吴兆骞回京师,但不改顺治皇帝定案。
撰写《长白山赋》,吴兆骞可谓用心良苦,以向满洲民族图腾的崇拜、讴歌,寄托了一个流放者可以引起上层权力关注的全部希望。
赋文前有一段序文,这篇序文先加重赋文的分量,说明《长白山赋》不是一般地写景抒情,而是的创立、帝王的一统、景历万代都与山的神力有关。
昔曰祭礼山岳,有班固以小臣的身分作颂,杜甫以一介布衣而献赋,我今天也以“草莽微臣”的身分来作这篇赋,赞颂长白山。这段表白,是想说明自己虽充役宁古塔,但不忘自己仍是大清国的臣民,不忘皇恩浩荡。
在赋文中,吴兆骞形容了长白山的雄奇辽阔和美丽高峻:“猗兹山之峻极,眇群岳而独尊。体青琱以出震,标皓灵而烛坤。……”吴兆骞写长白山可谓文辞古典瑰奇,词藻铺张无所不用其极。
写到满族发祥地,爱新觉罗创世传说之天池奇景,更是令人目眩神迷、心往魂驰。满族人称其发祥地为“白山黑水”,清时满洲文人多称自己为长白山人。
长白山脉是东北三省东部诸多山脉的总称,满语“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即长的意思,“珊延”汉译即白色,“阿林”汉译为山之意,即山上有长年积雪,故称长白山。
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汉译为黑色,“乌拉”汉译为江,即江水呈黑色的江,也可理解为青颜色水的江。吴兆骞的《长白山赋》后写道:
“踞苍门而表神宅,并青岱而辟仙闾,赫彤云之昼聚,焯紫气之晨敷,孕造夏之玉字,识临代之宝符,启潜跃于圣祖,臻景铄于皇图,藏瑶牒兮可竢,涌金精兮讵诬,端我清兮亿载,永作固兮不渝。”祝大清国万寿无疆,甚至永固亿载。
这时的吴兆骞在宁古塔已渡过二十二年了。他的处罚为“遣戍”,因自顺治年起清政府就在宁古塔驻防八旗官兵,康熙时编制协领2人、佐领12人领马甲1256人。
由遣戍而赦罪,是办不到的。但由于江南前遗民中的“慎交社”成员以徐乾学为代表,陆续在清廷中做官,已是朝里有人说话,加上纳兰性德的帮助及明珠以重臣之力的斡旋,给吴兆骞找了的办法:赎而不赦。
赎回既没改变前任皇帝的成命,清廷的威信和面子,也平息了江南文士特别是“慎交社”成员对这起大冤案的不平。于是以纳兰性德为首、“慎交社”成员在京做官的人为主,给吴兆骞凑出一笔赎金,通过明珠协调户部、工部、刑部,一纸公文送宁古塔都统放人南归。
吴兆骞还乡是康熙皇帝同意了的,因此公文性质为“赐还诏书”,下述时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
宁古塔为满洲人居住地,有宁古塔的姓氏。“宁古塔”改汉姓后姓刘、宁等,世居宁古塔、绥分(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和讷殷(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南)等地。
吴兆骞之子吴振臣,随父回到京师后归江南,晚年撰写《宁古塔纪略》,追忆往事,记叙宁古塔地区满族人的生活情形、山川名胜,以及父亲一家被赐还南归所经驿站里程等,今已成为研究清初满洲人风俗习惯的历史文献。
这一年的九月二十日,吴兆骞一家自宁古塔起行,抵达京师的时候已是十月间。吴兆骞自顺治十五年被刑部关押、十六年遣成宁古塔,至康熙二十年已流徒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年纳兰性德27岁,吴兆骞已五十岁。
“赐还诏书”下达的七月,顾贞观因家事返回江南,临行前给吴兆骞写了一封书信,相约这年的冬季末或来年的早春在京师相见。因朝廷吴兆骞先可回至京师,一年后才准许他回江南故里。
因此有书文记吴兆骞回到京师时“梁汾和他的弟弟兆宜,直迎出几十里”,以及顾贞观与吴兆骞在江南相见,均不实。到京师后,吴兆骞一家人先是借居在徐乾学的府邸。
第二年年初,经纳兰性德安排,吴兆骞受聘明府作家庭教师,教授纳兰性德的弟弟揆叙,这年揆叙年方七岁,正当启蒙。吴兆骞任明府西席,住在了纳兰性德家中。
到年底,顾贞观回到京师,时隔二十三年与年过半百为文友吴兆骞相见。在纳兰性德的书斋,共见壁上的字记:“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十年羁寓若寒的遣戍罪囚,如今在当朝权贵府邸,见朋友为救出自己而双膝下跪求人之处,呜咽无语又至抱头痛哭。
在愰如隔世的京师生活中,吴兆骞与纳兰性德一同研习《昭明文选》。在与顾贞观的一封书信中写道:“弟此一日与汉槎共读《萧选》,颇娱岑寂,只以不对野王为怊怅耳。”
信中“弟”是纳兰性德自称,《萧选》即《昭明文选》,由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这是旧前朝以来历史上早的诗文总集,收录作品514题,以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以赋、诗所占比重多。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秋天,归京城届满一年,吴兆骞获准南归省亲,顾贞观已先期回到江南,在吴的老家江苏吴江共叙归乡之情。这一年中,纳兰性德的好友陈维崧、叶方蔼相继去世。
第二年的夏秋之间,吴兆骞由江南返回京师,仍在明珠府作幼子揆叙的塾师,并与纳兰性德继续研读《昭明文选》。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吴兆骞在京师病逝,离他从宁古塔回到京师,才整三年。
当时纳兰性德正随康熙皇帝南巡,十一月初才得到消息,悲痛之中撰写了一篇悼文《祭吴汉槎文》。
纳兰性德为朋友而作的祭文,保存下来的只此一篇。上节部分记叙了吴兆骞年少英才,祭文的下半部分,写朝廷恩准吴兆骞离遣戍之狱而南归,久别重归感叹事世变迁。
吴兆骞“皂帽归来”,不是平反昭雪,也是落实政策。在康熙朝能有对前朝顺治皇帝定案的改变,使一个锦绣才子免于终老流放之地,至少在清初是的一例。
半年之后,纳兰性德也猝然离世。吴兆骞的弟弟吴兆宜与了一篇《进士纳兰君哀词》真实地记述了“绝域生还吴季子”之事,对纳兰性德的感激涕泠,对他以朋友为肺腑的品格,似以文字无法表达崇敬之心。其情真意切,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