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宋的风流词人张先的雅号,很多人都会想到“张三影”或者“张三中”。
他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絮飞无影”,而被人称为“张三影”,还曾因“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被称为“张三中”。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他还曾被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
他在和尼姑幽会后,写下一首词,后7字“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连欧阳修都夸好,还因此获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称号。
这首词名为《一丛花令》,全文如下: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张先是北宋有名的风流诗人,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风流韵事,而根据《绿窗新话》记载,这首词是他在和尼姑幽会后所写。
传说他年轻的时候,曾和庙里的一个小尼姑好上了。
小尼姑的师傅并不同意两人的来往,为了阻止这两人相见,老尼姑甚至将这小尼姑关在了小岛中的阁楼上。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张先便偷偷划着小船来到小岛中央,而阁楼上的小尼姑见到张先的船后,便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两人就这样背着老尼姑偷偷幽会。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老尼姑发现了猫腻,逼着两人分手。
两人的相恋本就为世俗所不容,再加上老尼姑的威逼,张先和小尼姑的这段恋情还是以“分手”收场。
临别之时,张先以小尼姑的口吻写下了这首极尽哀怨缠绵的词,开篇就是名句,结尾更是令人断肠。
词的上半阙以反问起笔,极写女子深闺独处的相思和愁恨,而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她登上高楼眺望远方,苦苦地思念着心上人,这样刻骨的相思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这世间万事万物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相思更浓烈了。
登楼望远是“思妇”题材中很场景的一个场景,例如王昌龄的“春日凝妆上翠楼”、温庭筠的“独倚望江楼”、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她们明知无论站得多高,望得多远,也不可能看到心上人。
女主人公的痴情可见一斑。
接着女主人公的目光转向了远处飘扬的柳絮。
她的离愁牵动了千丝万缕的柳枝,何况是在这飞絮濛濛的时节呢?
这是典型的“移情”写法,原本应该是飞舞的柳丝牵动她心中的愁绪,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得“千丝乱”,她又不是造物主,自然不可能干扰这柳条的生长。
柳条的飞舞原是自然现象,却因染上女主人公的情绪,而变得更加生动。
而这样以飞絮写愁的手法,与贺铸的“满城飞絮”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无尽的愁绪写到了。
接着的三句是她对当年离别场景的追忆。
她望着被重山遮住的远方,想起当年心上人骑着马儿远去的场景。
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后只见一路扬起的灰尘,而情郎的身影却消失在崇山峻岭中。
抚今追昔,她不禁发出一声感慨“郎君啊,我该到何处找寻你的踪迹呢?”
上半阙就这样在女子无奈的质问中结束了,“何处”二字又与开头的“伤高怀远”相呼应。因为想念,所以登高,可是登高也望不到心上人,女主人公的相思在这无解的循环中显得更加愁苦了。
接着的下半阙继续写登楼所见。
她将目光转向了不远处的池塘。
池水溶溶,只见一对鸳鸯在池中欢快地戏水着,在这南北通透的池塘中,时不时就有船只来往。
“鸳鸯”在古诗词中一向就是爱情的象征,形单影只的女主人公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想必心中应该也是不好受的吧。
而来来往往的船只,又勾起了她过往的回忆,当年她的情郎就是撑着小船,来到阁楼与她幽会。
可惜物是人非,她的心中愁苦极了。
接下来后三句,她的目光由远及近,渐渐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小阁楼。
她的小阁楼里有什么呢?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阁楼被苍茫的暮色所笼罩。
太阳完全落山后,一轮斜月照射着帘子,整个房间显得更加清冷孤寂。
这里的“梯子”也许就是当年她和情郎相会的工具,如今情郎远去,梯子蒙尘,她也只能睹物思人。
“斜月帘栊”一句看似写景,其实是表达她茕茕孑立的孤独之情。
而接着的后三句是她怨恨之情的迸发。
她细细地想着自己的身世,陡然觉得原来自己还不如桃杏,至少它们可以在东风吹拂中,尽情地绽放,而自己呢?
只能在无望地等待中一点一点地耗尽青春,这样的无奈怎不令她怨恨。
全词写得很是哀婉缠绵,尤其是结尾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更是令人断肠。
而这两句也是为人所称道之处,张先甚至因此获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
据说连欧阳修都对这两句赞不绝口,张先前去拜访他时,他是倒屣迎之,足见这首词在当时词坛的影响力。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张先的词,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