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课 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这一课以"水"来比喻"道"和道性。我们如果能以"水"的精神作为我们人生的重要指南,生活必定无忧无虑,自然自在。
学习并理解了"水"的精神,我们就能更进一步接近"道":
(1) 不争,处下处贱就是道
水,在大自然里是不起眼的东西,但万物却不能没有它,否则就无法生存。水具有高的善德:水滋养万物,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不争功,始终流向低的地方去(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的德性接近道。
老子以水为喻,讲了不争,处下处贱的道理。水,柔静温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于处下,这正与天道相吻合。因此,老子认为,好的品格应该是像水一样为人处世,才能没有过错。
(2) 七善为修行之本
(一) 居善地,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就是具备处下的精神。
(二)心善渊,心情舒畅深远,而且能容万物。
(三)与善仁,经常给别人以仁爱,对待任何人都有同理心。
(四)言善信,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不论对谁说话都能守信。
(五)正善治,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善恶分明。
(六)事善能,处事的能力很强,做任何事都能处理妥善。
(七)动善时,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总是恰到好处。
(3)不争就无忧虑
我们的烦恼,都是源于不知足。内在的不知足就引导我们去与别人争,没完没了。不争,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时常提起的教悔。只有我们不争,以"不争"为出发点,就没有人可以与你相争了(第30课: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29课: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这一课,老子再一次提醒我们,只有不争方可无忧虑(夫唯不争,故无尤)。
课文小结:
让我们学习水:
(1)柔弱处下的精神
(2)在卑下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3)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
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人争,愿意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这种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品格,是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的。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都是极高明的行事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道理悟透了,形成自己的品性,你做事时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林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