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闪耀明珠,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能像古诗词这样在寥寥数字之间,传递万般情怀。近几年高考对古典诗歌的考查,题型越来越完善,综合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古代诗歌阅读关键能力
(一)吟咏诵读,因声求气——感受诗歌语言节奏,把握作品精神
吟咏感韵律,诵读悟真情。古典诗歌与其他文体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讲究韵律与节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有相当一部分蕴藏在韵律与节奏中。诵读中将气韵融入对节奏、韵律、轻重音、语速和语调的把握上,更容易走近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连用叠词,营造了一种愁惨凄凉的氛围,“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在选音用韵上采用了齿舌音、入声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受那种音韵上的吞咽感,那种阻塞不通,情感上的悲凉痛苦便在音韵中弥漫。我们朗读时会情不自禁地采用低沉悲戚的语调和较为缓慢的语速,一字一顿,声断气连。
诵读对理解诗歌至关重要。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吟咏诵读能力必不可少。
(二)联想通灵犀,想象架桥梁——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作
联想与想象力是诗歌鉴赏的两只“翅膀”,是联通文字与形象,意象与意境,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诗歌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作品中的背景、形象、意境、色彩等还原为自己类似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体验,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激情的语言,使不可捉摸的形象变为栩栩如生的存在,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感受诗歌中的烟雨风尘,洞见诗人的喜怒哀乐。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联想和想象是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有了这双翅膀,在读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时脑海中就会出现诗人在苍翠的竹林间弹琴唱歌的画面,同时也能感受到诗词之中的那种闲适与雅致;读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脑海中就会出现昏黄的月光之下,池塘上横斜着几枝梅花,微风浮动,似乎还能闻到梅花的香味这样的画面,同时也能感受到梅花的那种疏俊清逸的风骨;读杜甫的《登高》时,眼前便会出现一位老病孤愁、羁旅漂泊、忧国伤时的诗人形象。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穿越时空,还原画面;或者对古诗词进行改写,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诗词内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当然,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离不开生活的阅历和读书的体验。
(三)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拓展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古典诗歌重在积累,只有自己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才具备进行鉴赏评价的基础。
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可以通过梳理整合意象特点,进行知识迁移,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一些意象在诗歌中约定俗成地表达特定的情感。比如,带有离别相思之意的月、柳、南浦、大雁,满含山水田园之情的菊花、篱笆、南山,充满边塞征战之苦的大漠、狼烟、铁马等等。诗人眼中之意象,无不着诗人心中之色彩,根据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是解读诗歌基本的能力。对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积累掌握,在鉴赏过程中可以使我们迅速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我们在解读诗歌时,还可以通过梳理整合技法,学以致用,对诗歌形成理性的认识。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构思技巧”,它为语言添彩,为形象加分,更为情感助力。对表达技巧梳理整合与熟练掌握,才能迅速提取运用表达技巧的诗句,并感受其表达果。如读到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马上调动知识储备,能发现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分别以后的孤单凄凉,表达分别时候的不舍;读到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能迅速捕捉到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愁比喻成东流的江水,从而表现了愁绪的绵绵不断;读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时候,能马上联想到知识梳理中典故的作用,以廉颇为切入点,表达诗人自己的那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梳理整合诗歌技法时,不仅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梳理,学以致用;还需要具备大局意识,能够通观全局。两句诗之间,诗歌的前后部分之间,能够关联起来看。这样,才更容易发现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调动各种感官、正侧面结合等手法的运用。
我们在解读诗歌时,还可以通过梳理整合情感,活学活用,对诗歌形成深层的认识。
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心中明白情感方向却表达不出或表意不明的情况,积累整合诗歌中的情感,活学活用才能有解决这一问题。在积累过程中,除了对常规的送别诗、思乡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进行情感梳理外,还可以另辟蹊径,对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情感进行分类;对做官、被罢免闲置和辞官归隐的情感进行比较;对春天的情感和对秋天的情感进行区别……只有对诗人在诗中可能抒发的情感了然于胸,在遇到适合的场景时才能迅速调出合适的词语对其感情进行准确的表达。此法在现实中行之有。
总之,只有积淀丰硕,才能厚积薄发,在鉴赏中有的放矢。
(四)比较中鉴别,探究中提升——比较阅读的思维力和探究力
比较阅读作为高考命题热点,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群文阅读的能力,群文阅读是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考比较阅读主要有客观选择题比较、主观题比较、组诗比较三类。在题目设置时,字词、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等都可能是斟酌探究的考查点,思维必须有广度和深度,才能应对各种命题方式。
平日备考时,高考必背篇目不仅要做到能背会写,还要理解诗歌,既要总体把握诗歌情感,还要具体掌握其技法、艺术特色等等,并具有向课外迁移的能力,在阅读诗歌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我们可以搜索一些登岳阳楼的经典诗篇进行探究,像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一个比较阅读。同样登临岳阳楼,面对壮阔雄奇的洞庭湖,诗人身世经历不同,表达的感情就会有差异。李白笔下的岳阳楼是洒脱豁达、快意行游的酒樽;孟浩然笔下的岳阳楼是承载自我雄心与期望的舟楫;杜甫笔下的岳阳楼是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眼眸。在比较中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怀,得到灵魂的洗礼。
此外,勤加练习,整理组诗,精选习题,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异同能力,也是一剂良方。
总之,让比较成为一种思考习惯,让斟酌成为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异同,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词之美,传华夏文明——审美评价、文化传承的能力
审美陶冶情操。古典诗词涵泳的情感,或状其羁旅行役的游子之苦,或寄其怀才不遇的秋士之悲,或抒其民生家国的仁人之忧,或发其报国无门的志士之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既有温馨的亲情,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有纯真的友情,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既有忠贞不渝的爱情,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有九死未悔的爱国之情,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深沉真挚、独具特色的情感美,可以荡涤心胸,完善品格,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和审美教育。
文化氤氲生活。学习古诗词的主要价值是其中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古代诗歌不是模仿与复制古人的情趣、生活,而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是从古代诗歌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宝贵智慧,提升文化自信。
要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还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做基础支撑,也需要运用技巧洞察诗歌中蕴含的美,并能随时联系自身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提高认知,涵养能力。
诗歌是文学中精粹的语言,它让我们于精练中感悟丰厚,于有限中洞见无限。在诗词的世界与古人对话,我们需要多一份品读的静心、赏鉴的用心。只有潜心吟诵,经常地玩味琢磨词句,巧执牛耳找到技巧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感悟诗词文赋之情,领略古典文化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
《高考语文读写关键能力培养》
孙忠华 著
ISBN:978-7-5166-5846-8
新华出版社 2021年6月
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