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里充满了喧嚣和烦躁,有时偶尔来到僻静的山林,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斑斓的树叶,更有清溪静流、林风微拂,顿时就会感到心境安然,烦忧皆忘。
东晋有一位高僧,晚年喜欢清静无为的生活,他经常独自徜徉在山林里,听鸟儿欢鸣、泉水叮咚,看层林尽染、落叶缤纷,不仅心无牵挂,而且常有感悟。下面介绍慧远高僧的一首名作,充满禅趣,令人感悟深刻,心情放松。
庐山东林杂诗
魏晋:释慧远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释慧远是东晋高僧,俗姓贾,他从小博通六艺,尤善老庄之学。诗人在21岁时,受戒于名僧道安,后赴荆州研究般若性空之学,再移居庐山,住持东林寺,创立净土宗,与慧永、宗炳等人结白莲社。
高僧与陶渊明多有交往,经常在一起讨论哲理,每有余兴。他长于诗文,辞 气清雅,这首诗抒写幽居庐山之乐,全是佛徒情趣。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庐山东林的美景,抒发了高僧由此景中悟出的玄妙道理。
作者首先描写东林寺周围的美景,高高的山岩上云蒸霞蔚,深山的洞穴中栖有神灵的痕迹,静寂的山林里,不时传来山涧流水的滴嗒之声。山谷里的松柏高低错落,溪涧中的乱石晶莹剔透,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和谐,让人更觉得赏心悦目。
山林中万籁俱寂、气象清明,诗人凝神静思,穿越时空,其思想与明月一样永恒,对众生的感召也似阳光那般温暖。清气,指清明之气;希声,指听而不闻的声音,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山溜,也作“山雷”,指山涧向下倾注的细小水流。
写到这里,诗人笔锋一宕,开始谈玄说理。大师在幽静的山中独行,他沿着小径探幽,思绪飞扬,也远离凡尘,悠悠地寻找大自然和宇宙间的真理。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诗人在山林中的谷口挥手,又好像脚踏着仙界的关门。“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大师心性游移放纵,感受至真道理,心中却丝毫不感到隔阂。玄扃,指墓室,这里引申为隐藏的事物。
诗人独步云游,感受自然山林的律动,触发玄机,一切妙理仿佛都清晰地呈现在他的脑海中。由此他想到,怎样才能不奋冲天之羽,却可登上九霄呢?
诗人自问自答,内心的感悟如果达到无上的妙境,那么不管所趋结果如何,其果均同,而这种感悟胜于儒家所说的“三益”,这是诗人从山林胜景中悟出的佛性理趣。翮(hé),羽茎,泛指鸟的翅膀。三益,指直、谅、多闻。
慧远大师的这首诗由景及理,描写生动。景物的描写富丽精工,玄理的阐发由景而来,没有突兀之感,表达顺理成章。诗人虽然远离喧嚣,却拥有一颗善心,他每到一处,都会关心和普度众人,深受后世景仰,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慧远,他也成为高僧的代名词。
诗人陶然忘机,心情放松,他认为纵然身在凡尘,只要不断地提高精神境界,就不惧没有“冲天翮”。作者也提示人们只要潜心钻研,不必在意得失名利,一旦修炼深入,自然就会提高自己的层次,而失去的事物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加倍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