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出生于凤凰古城。凤凰古城位于四川、湖南、贵州三省接壤的湘西境内,俗名镇筸(读如甘)。小城四周皆山,峰峦叠嶂,山上古木耸立,各种鸟兽栖息其间。盛传山上有只九头鸟,姿态优美,气度不凡,歌声婉转,小城遂被赋予凤凰之名。
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是曾国藩麾下湘军高级将领,父亲沈宗嗣子承父志,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体魄强健,性格豪放。母亲黄英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精于医学,开明上进。沈从文四岁,母亲便教他识字,六岁出疹子,高烧不退,喉咙里仿佛有个怪物,揪得心脏喘不过气来。父母用凉席把他卷起来放在阴凉处,任其自生自灭,本已不抱希望,没想到他的高烧竟然慢慢退去,从死神手中转了一圈儿又回来了。
沈从文病好以后,进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枯燥乏味的学堂生活对他毫无吸引力,时不时旷课逃学。老师问起来,便说,昨天家里请客吃饭。那时候家里请客吃饭是不用上学的。时间一长,东窗事发,父亲雷霆大怒,扬言,再敢逃学剁了他手指。沈从文收敛了几天,逃学依旧,父亲便拿他没有办法了。
我读小学时有个同学,每天背着书包早早上学,但是并不去学校,而是去河里滑冰,去山上套兔子,撵野鸡,等到下课,他也背着书包回家。没几天东窗事发,老爹打了一顿,问他,念不念了,他说,打死我也不念了。老爹说,不念正好。于是跟着叔叔进城搬了砖。
有一年春节,我在村里小卖店碰到他,开着不知什么型号的越野车,一群人围着看。他给大伙散烟,给我,我说不抽,他说,像你这种书呆子,烟不抽酒不喝,见了姑娘手不捉,活着有啥意思啊。我无言以对,脸红耳赤飞也似逃走了,背后传来狂放的笑声。
沈从文逃课后,经常去集市上感受人间烟火,观察人间万象。走得远了,便会遇到一些野孩子挑衅。自古楚人彪悍,老百姓用扁担单刀打架斗殴乃是家常便饭,遇到挑衅不应战便会被人瞧不起,以后没脸出门。像韩信这种遇人挑衅趴下钻裤裆的大英雄罕见。沈从文从小跟着父亲学武,凭着敏捷的身姿和机灵的脑袋,从来没有吃过亏。
1916年,沈从文参军入伍。每天除了训练,就是学习射击,筑城学等军事科目。沈从文本来是个野孩子,喜欢自由,讨厌束缚,可是军队里讲的就是规矩。他们有个教官姓陈,能在单杠上转四十多回毫不费力,战友们特别羡慕。军营的生活寂寞而孤独,沈从文一有时间便跑到河滩,看船来船往。跟老人聊天,看妇人洗衣。
由于写得一手好字,沈从文很快成为司令部一名秘书,一个姓文的同事给他讲述了外面的世界,电话,灯泡,舰艇,火车,这些陌生的名词宛若一道光,照亮了他蒙昧的心。
1921年,沈从文成为一名税警。闲暇之余,他便每天抄诗,吟诗,写诗。有一次读到狄更斯的小说,仿佛细雨打湿了春土。狄更斯小说中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静静地诉说着一切。不久沈从文来到常德,常德码头十分热闹,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货物频繁运转。沈从文站在码头,看人来人往,享受这份放松和愉悦,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经常和素不相识的人寒暄,通晓了很多民风民俗,这些内容成为他日后的创作素材。
不久沈从文来到川东,部队收编了一个土匪头子,此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放光的眼睛彰显出勇气和精明。他曾经一个人用两支枪杀死两百多人,有过十多位压寨夫人。
进入部队后,他还是绿林习气,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部队抓住一个女匪首,女匪首美艳娇憨,性格泼辣,沈从文跟男匪首去看这个女人,女匪首正做针线,皮肤白皙,眼睛很大,身段标致。两人坐了一会儿,沈从文先走了。第二天,女匪首就被杀头了,死前一句话没说,十分平静。男匪首伤心,嚎啕大哭。
又过几天,男匪首跟当地一位洗衣服的女人好上了,女人丈夫找到部队,部队司令让他离女人远点,男匪首不仅不干,而且扬言要回家,部队司令假装准假,然后把他抓住杀掉了。死前男匪首向司令求情,司令说,男子汉大丈夫,要死死地痛快点,不要像个娘们婆婆妈妈,让人笑话。
沈从文每天除了处理文件,便是读书,读各种古籍。古人云,读史可以明志。读着读着,他的心就变了。身边一切荣辱虞诈宛若云烟,好像清泉洗涤的沙滩,他开始了真正的平静和思考。此时胡适等人正在大搞新文化运动,沈从文也接触到很多白话文,白话文通俗易懂,平易流畅,跟艰深晦涩的文言文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1922年,沈从文来到北京。第一眼只是觉得这里好大,还有很多未知的新奇玩意儿。他住在湘西会馆,每天去京师图书馆读书,早上进去,晚上出来。只吃馒头咸菜。会馆里没有火炉,被褥冰冷如铁,跟屋外并无多大差别。看的书多了,就会忍不住去写。写了就给报社寄,被报社编辑冷嘲热讽扔进垃圾桶。
沈从文毫不气馁,依然笔耕不辍。由于没有收入来源,他只能每天到处蹭饭吃,蹭不到便饿着。实在饿得不行,便跟门口卖煤油的老人诉说自己的困境,老人很宽厚,不仅请他吃饭,还会借给他一两块钱。他给所有的知名作家写信求助,希望得到提携。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郁达夫敲开了他的房门,问道,沈从文先生在家吗。
郁达夫带沈从文去饭馆吃了一顿,还把剩下的零钱送给了他。郁达夫跟他讲述了自己曾经的苦难,告诉他,一切都会过去,有梦终会实现。五十多年后,沈从文依然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夜,记得郁达夫温暖如春的话语,每每提起,依然泪流满面。
郁达夫回去后很快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了沈从文的困境。郁达夫当时是北京文坛声名显赫的大佬,文章发表不久,沈从文的处境便改良了,文章开始见诸报端。开始写文章是没有稿费的,只给几张用来买书的书券。鲁迅在《伤逝》中写过这个场景。这段时间沈从文难熬,他甚至想到离开北平回老家,幸亏由于没有路费而作罢。
1925年,徐志摩看到了沈从文的文章,欣赏,开始给他发稿费,从每月4块涨到12块。徐志摩之所以欣赏沈从文,一是沈从文文字简练,朗朗上口,有诗的意境。徐志摩就是写诗的,对诗人有天生亲近感。二是沈从文写的都是湘西风土人情,这些奇特而独具风味的场面深深吸引着读者。好多人都是靠写故乡成名的,比如鲁迅,比如莫言,比如陈忠实。只有写别人不了解的东西,才会引起好奇心,才会吸引读者。
徐志摩开始带着沈从文频繁出入各种圈子,接触许多声名显赫的大佬,沈从文的写作生涯从此进入快车道。我在以前文章里写过,任何人想要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进圈子。只有进了圈子,结识圈中大佬,才能得到很多业内资源,从而迅速提高。所有进不了圈子的人想要成功都会困难重重,比如王小波,比如査海生。
进了圈子,沈从文也就明白,很多所谓大佬都是浪得虚名之徒。他毫不谦虚地说,说句公道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传得更远,播得更久。
1927年,沈从文来到上海,和丁玲胡也频一起办了杂志,名字叫作《红黑》。“红黑”两字是湘西人说法,意为横竖。也就是不管怎样,爱谁谁,干就完了。《红黑》发行后很快畅销,第一期便卖了好几千本。此时他已经成为声名赫赫的大作家,几乎上海所有的书店都有他的作品。无奈这些书店不讲武德,只卖书,不结账,沈从文只进不出,《红黑》很快倒闭了。
1928年,沈从文认识了张兆和,他是老师,张是学生。沈从文一封接一封情书绵绵不绝递给了张兆和,张兆和措手不及,惶恐而惊讶。“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当时张兆和仰慕者众多,沈从文被编为“青蛙13号”,意即第十三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痴心妄想之徒。
沈从文爱得深沉而渺小。“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在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
张兆和一天能收到几十封情书,沈从文的情书只是其中之一。开始张兆和对沈从文并没有感觉,但是读着读着,心里便泛起涟漪。毕竟沈从文靠写字混饭,情书比其他追求者要好看得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沈从文写了四年,张兆和读了四年,终于被这个“乡下人”感动,终抱得美人归。
沈从文的小说诗意果浓郁,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厚实,朴讷传神,凸现出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深刻的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虚伪、自私和冷漠的人世间,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便是“人性”。
这套沈从文文集,印刷精良,物美价廉,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套回家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