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在古代的先贤那里,反思与自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行为,它应时刻作院。旁,不断地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反思, 总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时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 如同条河, 在平坦的地区,它只会慢慢地流下去是碰到了崖石或者暗礁,它才会激起浪花。或者遇到了狂风,它才能涌起波涛。”
人生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些认真审视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觉悟。
赵概是宋朝南京虞城人,曾与欧阳修同国任职。赵概性情教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 修很看不起他。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理乱,总根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他。皇帝震怒,没人敢为欧阳修辩护,来还蔑他。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 “欧阳修因文才成为皇 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才出众信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嫌腺吗?“赵概说:“以私度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终皇帝并没有听赵概的话,欧阳修仍旧北距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接着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只有这样才能看住自己那 ”颗红野的心和无展的贪破,才能明白
上书要求为欧阳修恢复官职。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创延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赞赏赵概。欧阳修也认识到了赵概的德高望重,对其佩服,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的德行如此高尚,这得益于他平时能够严谨克己修身。为了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粒黑豆投人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迁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也随之减少,浩然之气就此在他身上-点点地形成了。
检讨自己的行为,多加反省,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合乎道德的标准。赵概正是在自我检讨中完善了自己,养成了浩然之气。
自己到底是谁,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赵概准备了两个瓶子,做了好事,投入一粒黄业:做了坏F,则投入一粒黑王到另一个瓶子。由于能够严谨免已修身瓶于中的黄亚渐渐比黑豆多,浩然之气就一点点地形成了。
(菜根谭》中讲,于夜深人静之时细听远处传来的钟声,可以把人们从人生的梦境中唤醒:于心境宁和之际审视清激潭水中的月影,就可以发现自我的真实本性。这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要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反省是一颗智慧树,只有深植在思维里,它才能与人们的神经互联,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让人生这条路变得简单、精彩起来。
有位哲学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然而,“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无非是因为他们都有反躬自省的精神。
人们的心灵在复杂的环境中,难免要沾惹灰尘,使灵性被掩盖,因此要时时清理。只有善于自省的人,才能真正明心见性、把握自己的人生。因此人们要学会和自己对话,不断地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颗狂野的心和无限的贪欲,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谁,才能明白这世间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世人总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在人生的热闻风光中奔波迁徒,被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所累。
人,是欲望的动物,所以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在为自己攫取着,后终于沦为私欲的奴隶,把自己的心灵变成了地狱。而当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终点时,他才会发现,人,是不会从他过多拥有的东西中得到乐勤的,而这些东西却总是以一种魔力引诱着人去追逐,失去理智也在所不辞。于是世界上的人带着这些东西走向了坟墓,悲哀而无奈。
微火上升,私念交织,人们的心智也失去了分寸。所以《菜根谭》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定力”。既要看得破,又要经得起诱感,才能使自己的识见日趋高洁,人格日渐高尚。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书生行至宋州,当时家境贫苦的少年李勉恰好与此书生同住店。没过多久,那位书生突然身染重病,后因医治无而死亡。书生临终时对李勉说:“我家住洪州, 本打算到北方去谋求官职,想不到却要死在这里。”然后,拿出身边的百两黄金送给李勉,并告诉他说:“我有位仆人,不要让他知道我拥有黄金这件事。我死后,请你用这笔钱为我办丧事,剩下的钱就都赠送给你吧李勉答应了书生的临终遗言,为他办了丧事。丧事办完后,李勉却没有把剩余之钱据为已有,而是放入棺中起埋葬。几年后,李勉到开封做官。这时,那位死去书生的兄弟拿着洪州官府的公文,沿着其兄当年的行踪找到宋州,听说李勉曾为其兄主持丧事,就来到开封,找到李勉,顺便询问了金子的下落。李勉便将自己当初把金子埋在墓中之事告诉了他,并随他来到其兄的墓地,打开坟墓挖出黄金还给了他。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李勉得到了大家的尊敬。正是由于李勉胜私制欲之功。能识得破,有坚强的意志力摒除贪欲的侵袭,识力并重,修得大智慧。李勉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唐德宗时,官至宰相,被封为开国公。
李勉在诱感面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不为虚安所动,不丧失自我,从而体现了高尚的人格。保持自己的理性,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 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否则我们只能使自己的心灵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之中。 就好像种植葡萄称的人目的在种面不在收,如果还要希望自己的葡朝比别人大,比别人多,那他产生的这种彼望将会使自己失去心灵上的自由。因为他会变得不知是,会变得护总、齐高、猜疑,会变得反对那些比他拥有更多葡萄的人。
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要想做到“无欲” .首先要有颗静如止水的心。不受外界事物打扰,好好地坚持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不为“微”所牵连,不为“微”所速惑,在欲望充斥的浊世之中保持心中的一方净土。
EO喜怒不愆好恶有则03期
[原文]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蠻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掺,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世界,如果能做到使高兴和快乐都不逾越规矩,使自己的好思遵守一定的准则,这就是做人的一种调理谐和的功夫;大自然就像是人类的父母,如果能让每个人没有怨恨和叹息,万事万物没有灾害,便能够呈现一片祥和太平的景象。
[精读解析]
中国从古代便有关于“和谐”的理念。和谐,即调和、协调使之和睦之意。清代赵翼曾在(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中说道:“ 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当切配合得匀称、 适当、协调,也就会变得和谐美好。
人或者事物,无论是大还是小,简单还是复杂,聪明还是愚昧,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形式,从事物的本质来看,都是和谐的。要让人平和对待你,首先需要你去认真对待他。敦睦万物主要在你自己的心性修为。姜太公得遇文王时,就对周文王提出为君治国之道。这种道体现的也是心性的谐和。
周文王向太公:“我想听治国的关键, 就是如何能使君王为民所爱戴,如何能使百姓生活幸福。姜太公答道:“治国要务, 首先在于爱民。
文王追问道:“怎样才 能爱民呢?”太公答道:“使百姓获得利益,不要过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生产,不要破坏。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不要随意加以戕害。多赐给百姓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不要加以掠夺。让百姓安居乐业,别让他们困苦不堪。让百姓喜悦,别让他们怨恨、愤怒。这就是君王爱民的关键所在。”文王又问:“君王主政之道
如何?”太公答道:“君王临朝处事, 要宁
静而安详,温和面有节度,不可心浮气躁,刚愎自用。多听别人意见,少独断专行,虚
心静气以待人,不可骄矜固执己见,接物待人要公正持平,不可彻私。
为人处世无论毕止言肆、情感现念都要有一个准则,不逾矩,不失范,方能调和谐合。要让人平和对待你,首先需要你去认真对待他。就睦万物主要在你自己的心性修为。内心要自然流露,
姜太公的治国为君之道,也是“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使民无想客, 物无氛疹”,以至“人理协调,世事太平”的方法。
大自然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妙,就是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染缸中,我们很多人会被染成五颜六色,而自己本身的颜色早已经分不清了,以至于后来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颜色是什么。
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为人生是偶然和必然的机缘,也是内心得自由的体现。内心要自然流露,生命要豁达开放。
姜太公对周文王提出的为君治国之道,体现的也是心性的谐和。首先就要拥有-颗纯净飘逸的心, 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
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现,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发现自己的本性,从而随性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