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的文化是十分鼎盛的,具代表性的便是唐朝的诗歌,可谓撑起了中国诗词艺术领域的半边天,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博大精深的。
不仅仅表现在多为文人所喜爱的诗词歌赋这一方面,在武者持剑行天下的豪气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唐朝文人墨客所持的笔墨中,他们将习武手中的剑和文者手中的笔墨相融合,于是就有了大量的带有剑文化的诗被创作出来。
然而剑在唐诗里面的出现,大改了以往作为兵器出现在人们眼中的身份。
唐诗中的贱文化被镀上了一层金光,他们代表着特殊的寓意,有的借剑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有的将剑和舞蹈融为一体,有的将剑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还有的将剑作为礼物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剑,因其携带方便并且轻盈而美观,所以深受古人们的喜爱。
既可以作为用来防身的武器又可以用来做装饰佩戴在身上。
特别是到了唐代的时候,将剑作为配饰携带在身上的风气日渐兴盛起来,于是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剑文化,也就在唐代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佩戴着剑的诗文。
在西周的时期就有了剑的产生,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硝烟四起,人民生活颠沛流离,而此时铸造剑的技术又逐步的成熟起来,这时候的人们就将剑作为抵御外敌的主要武器。
随后将剑逐渐的加长,继而就产生了长剑,一直到汉代之后,剑逐渐的就退却了冷兵器的身份转而作为一种配饰再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个时期件的剑,主要作用就是佩戴或者是习武之人用以防卫自身而保护自己。
剑文化的产生和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唐朝前期的时候政治十分的开明,经济也是相当发达,女皇帝武则天开创的武举制更是推动了体育类文化的发展,这个武举制开创了历代选拔人才的先河,也就是凭借着习武的一技之长,使很多习武者也可以步入仕途,走进官场。
为那些习武的人打开了步入官场的大门,不仅如此,也提高了习武之人在社会上面的地位。
也因而才有了文武兼备和文武双全这种衡量和考评录用官员的标准,这种标准就大大提高了当时习武之人步入官场的积极性,同时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和弘扬,为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朗的环境。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之至,有抒发豪言壮志的,有歌颂田园风光的,还有表达对生活不满的,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广。
剑文化应运而生之后,也出现了很多与剑有关的诗句。然而在当时由于人和人所生活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所以他们对剑的情感表达也各有不同,自然而然所写的诗句也就不同,在当时主要就分为四个方面。
将剑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这种佩戴剑的做法,一开始是贵族他们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日常穿戴的一部分,并且携带起来十分的方便。
所以帝王将相和名门贵族们经常就将剑作为一种装饰,佩戴在身上。
就有记载,唐代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朝堂上佩戴着剑的将士们更是的多,就像那句古诗所说“花迎剑佩星出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这就很形象的将朝堂之上佩戴剑士的大臣们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出来。
并且在之后的《左传》之中也有记载,楚王佩剑这一段的描写,其中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楚王知道了自己派出的使臣被宋国所杀害,一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十分的气恼,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剑都没有佩戴,就急匆匆的跑向了门外,想着要发兵,为这个使者讨回公道,便去征伐宋朝。
楚王的随从们和侍女们就从后面紧紧的追赶上楚王,后在屋外给楚王穿上了鞋子,佩戴好了剑。
也由此可见,当时剑作为配饰已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日常着装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将剑与舞蹈相结合。唐代初期的时候,政治十分的明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渐趋提高。
所以在娱乐的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候的舞蹈者们就将武术融到了舞蹈之中。
于是就有了舞剑器,将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和体验。正如杜甫所作两首诗,一首诗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另一首诗为《故武卫位军挽歌三首》。
这两首诗中对于舞剑器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
其中的一首诗里面主要意思就是当时跳舞的舞女将自己的舞蹈和武术之中的剑相结合,在当时应该属于剑术的表演,而并不是舞蹈。
而在他的另一首诗之中,一方面是赞扬了公孙先生的剑法是十分的精湛和武术是十分的,另一方面又抒发出了自己对当时朝廷昏暗的不满以及对唐朝逐渐走向衰落局面的担忧。
然而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看到了唐朝由十分的兴盛到逐步的衰落,在这一期间,他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事情,整个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本人也是有感而发。
不仅如此,擅长写草书的张旭在观看了这种舞蹈和舞剑相结合的表演之后,灵感大增,从此草书的运笔也有了十分大的进步。
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这种将舞蹈和舞剑相结合的表演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将剑赠送给亲朋好友。用带着剑的诗句去歌颂将士们。
《赠郭将军》中就有这么一句“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这就更是能体现得出来,当时舞者们对于练剑的热爱。再加之武则天所创立出来的武举制度,就使很多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武艺当上将军从而步入官场,这就激起了很多的有志之士。
再如王维所作《老将行》中的名句“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当时朝中有所大作为的官员,或者是立了特别大的功的官员,就有可能会被皇帝赐予剑,以示嘉奖。这个时候建就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以及奖励的象征出现。
不仅仅是朝中的官场上,在文人墨客以及对剑有所爱好者他们的身上,也会出现将自己所视为珍宝的剑赠与友人的现象,作为留给友人的一个念想,也是在表达对友情的重视。
唐朝的剑文化不仅仅展示出了唐朝缤纷多彩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与唐朝的社会政治相联系。
就像在佩戴的剑中,这里面就有十分的社会等级之分。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剑,就像生活在市井中的老百姓们,是不会将剑作为装饰从而随时随地的佩戴在自己的身上。这说白了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代表着唐朝的中央集权和界限十分鲜明的等级制度。
随着整个大背景的逐渐稳定,战场上面的剑逐渐被刀所取代,剑从而就退出了战争舞台。以另一个身份出现,代表着刚强,代表着直率和一身的傲骨。
在唐朝之前,将士和剑往往又是分不开的,在诗歌中说剑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在说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而这时候的剑就代表着那些为保一方平安撒热血的战士们,他们手中的剑就可以所向披靡,用来杀敌,保护自己也保护一方的平安。
将剑和自己的志向结合起来,就像温庭筠写的《苏武庙》,就将自己的意志与剑相结合在一起。
这时候的剑就代表着坚强和勇敢,也代表着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将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抒发出来。除此之外,不仅仅是温庭筠一个,还有更多的想要抒发自己豪言壮志的文人墨客们,将剑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结合,淋漓尽致的用笔墨书写出来。
武则天所开创的武举制度,不再单单的以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文武兼备的人加油打气,更是在这个时代中,让学习武术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潮流。
在外加之以文人墨客们的尽情创作,就将唐诗的创作气氛推向了顶峰,也就涌现出了大量的借鉴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文。
唐朝时期的剑在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频繁的应用在战争中,是士兵们作战时手中所必备的武器。
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剑慢慢的就和文字相结合,剑文化也因此和笔墨相碰撞,产生出火花。
慢慢的剑便被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的同舞蹈相结合,丰富了娱乐方面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多样性。有的文人墨客也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寓于剑文化之中。
随着历史的慢慢逝去,剑文化也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改变,剑文化也逐渐离我们远去。
参考历史文献: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