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新年,即春节(Spring Festival),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以前叫元旦或者过年,意思就是庆祝新年的第一天,这样问题就来了,不同族群用的历法有可能会不一样,像我国境内藏族有藏历,穆斯林有回历,傣族有傣历,还有彝历苗历。中国傣族的泼水节,泰国的สงกรานต์(音译为宋干节),老挝的ປີໃໝ່(对应泰文ปีใหม่,字面意为新年),柬埔寨的បុណ្យចូលឆ្នាំថ្មី(字面意为进入新年),斯里兰卡的 අලුත් අවුරුද්ද……也有很多相似的庆祝习俗,但在英语中不能用Indian New Year、Sanskrit New Year或者表示任何一个或民族的形容词+New Year来统称所有这些的节日。
对于一个来说,只庆祝某一个民族新年并不合适,因此民国官方做了一个天才的决定,将原农历新年改称为春节(春节原来指的是立春),这样就把"过年"从的一部分人的新年改造成了全国所有人共同的节日。对于一个多民族的现代来说,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以前各种节庆只是本地性的,没人在意别人用什么历法标准。就像以前各地都用本地的太阳时,在农业时代没什么问题,而一旦进入现代社会,就不得不统一时间了。对于当时已经步入现代化门槛的中国来说,全国人民将拥有即时的共同文化生活,节庆的统一有助于建构共同的民族记忆。新中国建国后,也延续了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民间还是俗称过年,但在官方语境里面仍然一直称之为春节。尤其在电视普及后,春晚更是强化了春节作为全国人民共同节日的印象。
不但华裔有过农历新年的传统,来自其他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亚洲的移民也保留这样的传统,不过,他们早已不叫中国新年。目前过农历新年的除中国外,还有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亚洲,这些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是特指中国的农历新年,不只英语,在多数西方语言中,都是以类似转译“Chinese New Year”的方式来表述我们的“春节”。
同样,日本的「旧正月」,韩国的설날,越南的Tết Nguyên Đán,并不完全等于Chinese New Year。需要特指他们的旧历新年时,不适合笼统地以Chinese New Year来概括。而英语中Chinese New Year/Spring Festival这个词组,对应到日韩越的说法分别是「春節」、춘절、Xuân Tiết或Tết Trung Quốc。
Happy Lunar New Year这句话,既可以用来对中国人表达祝福,又可以用在对韩国、越南、蒙古等各地友人的祝福语中,作为公众人物的祝词,也算是比较妥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