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辛宝(中医学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昨天是小暑节气,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到了小暑节气,连风中都弥漫着热气,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无处藏身。暑气蒸腾,万物浮躁,盛夏自此而始。那么小暑节气后的这15天应该如何养生呢。(为什么是15天,见上文《2020年的冬至注定不平凡,你准备和陕中医一起节气养生了吗》)
01
先说小暑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小暑,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热的时候。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谚语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是指的这个时候自然界的天气是暑热和湿气的交集。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中医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说的是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人体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而热射病是中暑严重的一种,持续的闷热使体内热量不能发散,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
民间有“小暑大暑,有米懒煮”的说法,是说到小暑,人们热的连饭都不愿意做了,出现这个问题,中医认为主要暑热伤津耗气相关,《素问 · 举痛论》说:“炅则气泄。”这个炅就是热的意思。毛孔开泄,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所以伤暑的人除了会出现口渴、爱喝水、小便黄、小便短这类津伤(就是水分不足)的症状之外,还可以见到气短、乏力,整个人懒洋洋没力气等气虚的症状,这就是因为出汗耗气导致的。
02
小暑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中医认为,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一旦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就称为暑邪,也就是病因。暑邪致病,有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所以《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意思是夏至之前得的叫温,夏至之后得的才叫暑。暑邪致病,一般起病缓、病情轻者的叫“伤暑”,《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叫“中暑”。
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所以暑邪致病大多夹杂湿邪。表现为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乱人的精神,且暑多夹湿。人们出汗多,消耗大,中医认为小暑后入伏到立秋应该注意养生。
要注意一点,暑邪,只有外邪,没有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气温过高、闷热引起的热病,暑月受热,属阳暑;过食生冷、贪凉露宿、冷浴过久引起的热病,暑月受寒,属阴暑,这些都是小暑后应该注意的养生问题。
03
小暑养生的古代习俗对现今保健的启示
《黄帝内经》讲到,夏季养生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夏季人的气息要向外宣发,即排汗。排汗重要的方式就是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在烈日照射下进行体育运动,可选择有树荫或通风凉爽处进行。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太极拳、跳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好能在运动结束时身体出汗后感到舒服的畅快感,避免过于疲劳、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同时在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体液。
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清、素,只吃蔬菜、瓜果。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因为炎热使人的代谢能力相对变差。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要适量摄入,为了清淡不沾荤腥只能让人抗高温和疾病的能力下降。同时,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饮食上关于小暑的民谚很多,像“小暑吃黍,大暑吃谷”、“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说到萝卜,中医认为萝卜是一种很好的食物,有下气润燥、清热利尿等功,但是因为其性偏凉,所以对胃肠有溃疡、慢性胃病或者身体阳虚的人,吃萝卜就不是太适宜。
小暑逐渐入伏后休息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凉。根据小暑时节阳盛极、阴始生的特点,宜晚睡早起。中午可小憩,缓解疲劳的同时还可避免暑热侵袭。由于夏日炎热,皮肤腠理开泄,室内使用空调时,要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以防风热感冒。人在熟睡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如果贪凉开空调不盖被子,特别容易使寒气入侵体内,使身体生病。所以,三伏天睡觉不要贪凉,可以盖薄被保暖。
小暑天气酷热,人们易出现心烦意乱,急躁焦虑,无精打采,精神不集中等改变,部分学者称之为"精神中暑",中医认为,小暑要养心,要做到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保持心境清净,避免不良刺激,凡事以平常心对待,切莫大喜大怒。
2021小暑辛老师建议: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20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