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令诛小偷九族,大臣却不听令,反而为小偷说话,让皇帝更改命令只斩小偷一人。这个大臣为什么敢不听皇帝的命令?
汉文帝时期,有小偷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到汉高祖宗庙里偷玉环。小偷还没走远就被守卫抓住了。
汉文帝十分生气,下令廷尉张释之严惩胆大包天的小偷,判处小偷“弃市”(死刑的一种),灭他全族。
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当时张释之被人称赞为秉公执法。而且汉朝法律很多沿袭自秦朝,经历了秦朝暴政苛政和楚汉战乱,不滥用刑法,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张释之深知这样的道理,于是冒着风险对汉文帝说:
偷盗这样的行为,依照法律,判弃市已经是高处罚了。如果盗窃宗庙器物就诛全族,万一以后有人偷盗长陵上的土,又该怎么处罚呢?这样就没有轻重之分了。
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良久,觉得张释之说的有道理,终赞同了张释之的意见。
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事都是皇帝说了算,没有行之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可以制约皇帝自觉守法、严格执法。
所以执法者的个人品质,对法律能否真正被执行至关重要。张释之的行为无疑是挑战了皇帝,但他了法律正确执行。
张释之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的品质,不仅体现在这一件事上,还有很多事件能体现他的执法者品质。
如汉文帝有一次外出,突然被桥下跑出来的人惊动了御马。汉文帝险些被摔下马,他十分恼火,就命人把这个人抓了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审理。
张释之审理后按照法律判定为“冒犯车架,罚金四两。”汉文帝很生气,他认为这个惩罚过轻。
张释之没有按照汉文帝的意思加重惩罚,而是对汉文帝解释。他说:
法律不应该偏私,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共同遵守。法律有规定,如果加重处罚,怎么能够取信于民呢?廷尉是公正执法的,如果廷尉都不公正,马地方更不公正,老百姓就会恐慌。
汉文帝认真思考了很久,说:你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张释之一生刚正不阿,还弹劾过太子(后来的汉景帝)。所以当汉景帝即位后,他内心惶恐,想称病隐退,又担心汉景帝记仇,招来更大的惩罚,你直接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他向汉景帝当面谢罪,汉景帝当时没有责怪他,但一年以后,张释之就被贬了。
因为张释之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冲突时,他仍能坚持按照法律办事儿。当时人们都称赞他说:“张释之做廷尉,天下没有冤民”。
汉朝的司马迁、班固都称赞过他,就连朱元璋和康熙帝都推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