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喜爱“奥特曼”的孩子,会比拥有一个学霸孩子更幸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一观点背后,潜藏着什么心理认知和状态,以及社会共识呢?
奥特曼是日本一个系列电视剧、电影、漫画、舞台剧等作品的主角。简单说,就是一个从虚拟走向实体周边的玩具。它的角色定义是“宇宙英雄”,别名是超人力霸王战士、咸蛋超人。奥特曼有自己的故乡,是宇宙警备队一员,有自己的兄弟,还是地球防卫军成员。
总之,奥特曼世界,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有自我体系和价值观的世界。又因为他的英雄角色设定,因此,成为了男孩子们心目中喜欢也好玩的玩具和故事。
一个热爱奥特曼和奥特曼奇幻励志故事的小男孩,一定是一个热血、激情、充满能量、时刻希望为保卫地球而与怪兽大作战的英雄。
英雄这种特定的心理和心态,孩童时代的男孩都会有。而男孩子特别迷恋这种角色,主要源于以下心态。
第一,人类原始的英雄情结
面对大自然的莫测与威力,反观自身的人类,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这一认知,显然使人类沮丧不安,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和遗憾,人类自身就产生出了一种与自身缺憾相反的幻觉,即撼天动地的英雄角色。
这一被创造出来的英雄角色,不仅具有的道德和无穷无尽的力量,还弥补了人类自身所有的缺憾,也因此成为了人类判断其他同类行为的潜在价值标准,并且人们都乐于被这样的英雄角色所引领着不断前行。
可以说,始自远古时期的“英雄神话”中,就寄托着人类超越自身的潜在心理期望与渴求。
第二,人内心自我保护机制作用下的幻想
在孩子甚至是大人的心里,生活中的许多不足甚至缺陷,都是弱小的自己难以独自面对的。很多人遭遇不幸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英雄出现,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事实上,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人们就将这种潜在的需求,一方面转化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英雄”,另一方面,人们又会在生活中寻找或者以衍生方式去扮演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英雄角色,或者将内心对英雄的呼唤投射到具体的代表人物、事物上。
归根到底,这都是人内心保护机制之下产生的幻象和相应行为。
因此,从深层心理机制来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迷恋奥特曼,其实是一种内外需求的体现。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心理和精神寄托,可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不如意的时候,得到少许缓解,更可能是他们遭受挫折时,恢复精神动力的来源。
一个热爱奥特曼的孩子,一个懂得奥特曼故事和英雄性格特质的孩子,不仅有幻想动力,还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从心理层面来讲,孩子喜欢和热爱奥特曼,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的体现。
毕竟,有一个超出俗世的“超我”时刻陪伴在自己周围,孤单时幻想,合众时有共同交流的语言,都是对孩子心理好的保护与陪伴。
相对于父母,孩子可能更愿意通过奥特曼的英雄主义重新站立起来,成为完整而强大的自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爱奥特曼的孩子在内心总是会认为“人间值得”。
而对于学霸孩子来说,尤其是深入钻研到了学问深处,却发现学问始终没有尽头,对于学海无涯的孩子来说,如果他/她也凑巧喜欢奥特曼这类幻象玩具,那么这样的孩子,对人间和世界还有留恋与想象空间。
他们不会轻易掉进“世界虚无”、“真相永恒”、“个体对事件空间宇宙世界无能为力”的失落感中,他们会从根本就无法战胜科学前辈和科学知识的“怪圈”、“无止境探求”状况中解放出来,一头扎进以自我为主体、让自我充满力量和精神的奥特曼英雄主义世界里,实现自我价值。
在一次次脱离现实知识束缚的自有空间里,找回自己的自信,回归到普通人的幻觉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来,让疲惫而的神经松弛下来,成为一个社会属性上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生命和生活有自然感知力的人,进而同样感到“人间值得”。
这种心理状态上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自救,但心中有光的人无需自救。
学霸孩子的家长们,往往喜欢看孩子自觉自主自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遨游在知识海洋中时,不高度集中精神就会沉入海底的疲劳感,不精深钻研就会掉落到知识深渊里的空洞感,这些学霸孩子在孤独中自我奋战时,内心对外在力量和鼓励是极度渴望的。
但是这种渴望太过隐蔽,又因为他们太过自觉而不被人所察觉。
当一个内心已经忘记了外部世界生存感受的学霸孩子,掉入知识陷阱和疲劳中时,他们往往比普通孩子更脆弱,更需要内在英雄的拯救。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学霸父母们一定要知道和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越是自觉出众,父母就越要主动或者刻意地去中断他们的投入,多给他们讲讲现实在的人间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情感上的相互影响等等。
让他们在冷冰冰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里,穿插进去一些人的自然属性和幻觉,从而在他们学习疲惫时,有一片心理绿洲可以休憩整饬。
而对于到底拥有哪一种孩子好,对于父母来说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每一种类型的孩子,都活得睿智、自由、快活、充满生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