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真兴寺阁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仰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长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令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简注:
真兴寺阁,故址在陕西凤翔,宋初凤翔节度使王彦章所建。浩浩,旷远貌。王中令,王彦章,他任节度使时曾加中书令衔。南山赪,指南山树木被砍后露出赤红的土色。写真,画像。暴恣,暴戾恣睢。勇且英,勇猛而杰出。
诗意散绎:
山峦河流与城郭,看去漠漠分不清。
市民说话鸦鹊叫,远远听来同一声。
这座楼阁有多高,是谁将它来建成?
侧身西望送落日,伸出手来能攀星。
当年彦章王中令,砍树南山红土岭。
又画肖像悬阁上,眼光有棱面铁青。
此公身高八九尺,人与楼阁都崇峻。
古人粗暴又任性,做事常令世人惊。
游客登楼喘嘘嘘,工匠造阁力难任。
何不前来观此阁,见识王公勇且英。
评析:
此诗作于嘉祐六年(1061),时苏轼任凤翔签判,初入仕途。他到任后,游赏凤翔名胜,作《凤翔八观》组诗,此诗即为组诗之一。这是苏轼早年的诗作,当时诗人年方26岁,才气纵横,文笔驰骋,词采生动形象,有俊爽高迈之气,壮岁作品的特征很鲜明。近代诗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曰:“此坡公五古之以健胜者。”堪称的评。
五古诗先写阁之高峻,起得突兀,写得传神。“侧身”二句,极夸张之能事。继而引出当年建阁的王中令,又写所见画象上王彦章威武雄伟的形象,与阁的峥嵘气势两相映衬。“铁面眼有棱”,确有将军气概,给人印象深刻。后六句抒感,“登者”两句,不说当初建阁工程艰巨而艰巨自见。勇且英,则是对王彦章的评价,指明他不是一般的武人。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引杜甫《登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语,谓“以十字写塔之高,而气象万千”。而苏诗开头四句“以二十字写阁之高,尚不如少陵之包举。此炼不炼之异也。”赵氏见解浅薄。杜诗只写所见,而苏诗除了所见之外尚写所闻,意象较杜诗有所扩大。
附图八幅,陕西凤翔泥塑与真兴寺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