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韩愈石鼓歌书卷》,元大德五年(1301)书,草书,纵44.8厘米,横364.7厘米(含跋459.9厘米),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鲜于枢《韩愈石鼓歌卷》两个版本
鲜于枢是元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与赵孟頫、邓文原并称“元初三大家”,楷、行、草俱工,尤以草书名世。《韩愈石鼓歌卷》是其晚年作品,气势雄迈,方圆兼俱,行草相间,既酣畅淋漓又森严规矩,明代书家陆琛跋云:“石鼓文奇也,韩此诗又奇,困学(鲜于枢)书此,力与之敌,又奇也。”
陆深跋文
一、韩愈《石鼓歌》的主要内容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石鼓文拓片
韩愈《石鼓歌》作于唐元和六年(811)。石鼓文系我国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韩氏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初唐时石鼓出土于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宝鸡)三畤原。这一事件如发生在今天,必会惊传为“考古新发现”而震动中外,但在当时却没引起朝廷重视,韩愈因之作歌。
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因而大发牢骚。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文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方今”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
二、鲜于枢其人及其书法艺术特色
鲜于枢(1246—1302),字伯幾,一作伯机。号困学山民,又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祖籍渔阳(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元二年(1265)后,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期间与赵孟頫相识,遂成莫逆之交。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绝妙晋唐帖”、“后得玉钩”也一起“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
跋颜真卿《祭侄稿》
鲜于枢性情耿直,官职低微,仕途坎坷,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年仅57岁。其墓位于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内(杭州城西森林公园)。1989年,他的墓重见天日,出土了区区14件砚台、印章等随葬品,都为文房之物。
跋杨凝式《夏热帖》
鲜于枢文名显于世,书法成就著。《新元史》有传。鲜于枢善诗文,工书画。尤工草书,得赵孟頫推重,赵孟頫尝云:“仆与伯幾同学草书,伯幾过余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跋王大令保母帖
鲜于枢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魏晋。“兰亭化身千百亿,贞观赵模推第一。百家聚讼漫纷纭,正传宁到山中石。”“论书当论气韵神,谁与痴儿较形质。”是鲜于枢在《题赵模拓本兰亭》后所说,他提出在诸多拓本中,《赵模拓本兰亭》应当是第一位的,并提出评论书法的标准应当看其是否具有气、韵、神。字里行间都表达了鲜于枢对定武兰亭的推重,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
《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局部
他功力扎实,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鲜于枢的楷书主要有《跋颜真卿祭侄文稿卷》《老子道德经卷》《赵秉文御史箴楷书卷》《麻九畴透光古镜歌楷书册》等。他的楷书运笔沉雄朴茂、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骨力与气势并重,刚健与温润并存。
《王安石杂诗卷》局部
鲜于枢的行书作品传世较多,有行书偏楷书的作品,也有行书偏草书的作品。这两类作品各具特色,一类为风神俊美、端庄秀丽的中和气象,一类为纵横潇洒,流转华丽的飘逸之韵。《张彦享行状稿》《跋徐浩书朱巨川告身》《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袁易钱塘诗跋》《苏轼海棠诗》等为鲜于枢行书偏楷的作品。《杜甫行次昭陵诗》《王安石杂诗》《行书诗赞》《石鼓歌》为其行书偏草书的一类作品。
《韩愈进学解卷》局部
《王安石杂诗》是鲜于枢中年时期的成熟作品,《石鼓歌》则是其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件作品卷后有高士奇的题跋,高士奇认为此卷“草法苍古,又书昌黎《石鼓歌》,与寻常笔墨不同。”此卷作品行草兼备,以行书的结体、章法表现整体的气象,以草书的笔法、线条发挥字里行间的气韵,呈现出一种气势雄迈而气韵生动之象。
明代陆深云“书法弊于宋季,元兴作者有工,而以赵吴兴、鲜于渔阳为巨擘,终元之世,出入此两家”。鲜于枢的书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人邢侗评价道:“鲜于困学书法,在胜国大为赵文敏伏膺,谓己速而多,不若鲜于之迟而精也,此言非文敏谬逊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