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对西域有着独特的热爱,他一生虽然仅写了30多首西域诗,但却把西北边塞的情调、文化、浪漫写到淋漓尽致。这让古代交通不大的长安百姓,了解到波澜壮阔的边塞风情,让世人通过他的诗,联想到西北的民风朴素与豪迈。
王维把那里的山、马、雕、弓、雪等以实际或想象的手法表达出来,边塞的雄浑刚健、慷慨悲壮无不发挥到了。
在西域文化中,热情豪迈的西北人对乐器有着独有的发展,王维通过乐器让整个场面变得有活力和动感。笳这种乐器在边塞地区比较常见,如《双黄鹄歌送别》中的“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笳的表现力比较突出,能够很有画面地表现出凄凉、哀怨的情感,其音色富有穿透力,十分符合游牧民族在大地上狂奔,或牧马吹奏的画面。
而羌笛也具有地区特色,在《凉州赛神》中有“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的描写。此外,萧鼓也在王维的诗中多有出现,如《李陵咏》中的“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凉州郊外游望》中的“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等。
这些乐器,除了在节日时使用,在战争时也可以很好地发挥出气氛,王维把民族特色的乐器带入诗中,让中原百姓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
边塞的雪,没有中原地区的优雅,只有凄凉与悲怆,在《陇西行》中的“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漫天飞雪的场面十分壮阔,极度渲染了当时的战争场面;《观猎》中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以及《送崔三往密州觐省》中的“路绕天山雪,家临海树秋”,都写出了边塞极寒的天气下,王维的感慨。
作为一个北方人,他的边塞诗不同江南文人描写地域风貌那样地温柔婉约,他大多数的诗是高昂的基调与壮丽的自然景色。
西北地广人稀,但宏伟壮阔的风貌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王维写道“三春时有雁,少行人”就体现了出来,行人少,才能凸显出大雁飞过时的苍凉。而《凉州郊外游望》中,作者又写“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村庄少、百姓少,与中原地区热闹繁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维笔下的边塞诗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他在凉州生活时写的《凉州赛神》《凉州郊外游望》,让人们对边塞的文化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这是描绘村里人在举行祭田神活动,人们把酒洒在用草编成的狗头上,祭拜用木头雕刻的神。女巫们跳舞敲鼓。这是西北地区独特的文化,通过诗让世人了解。
西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环境里极为神秘,但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世人通过王维的画卷,看到了西域《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从《送刘司直赴安西》中的“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写出了漫天飞沙,再从《送张判官赴河西》中的“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见到了,黄沙与白云融成一体,天地一片昏暗。
边塞生活时,战争场面和将士的生活一直是王维写作的主要对象,从诗中能感受到他有着强烈杀敌报国的理想,如《少年行》《观猎》《从军行》等。边塞将士的生活与战斗没有鲜衣怒马,只有马革裹尸,在见多了浴血杀敌的老将后,他开始敬佩又同情那些老将。
《老将行》中的“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如果老将已经不如曾经神勇,但还有建功立业的心,因此他们一有机会便“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这句诗中,体现了王维敬佩老将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壮志未酬的同情。还有《陇头吟》中“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总的来说,历代文人写边塞诗的很多,但能像王维这样把边塞战争、将士、文化、风情、自然都写一遍的极少。王维的边塞诗把西域自然景色和壮阔的大地,写得苍劲有力,或凄凉悲怆,又突然乐声阵阵。
他的诗丰富了世人的生活,也丰富了人们对边塞地区的想象,他没有江南风情的柔美优雅,但通过这种反差,却完全展示了全盛时期的大唐,一个热血豪迈、容纳百川的生态。在边塞,他的诗歌雄壮豪迈,在田园,他的山水诗悠然自得。他的诗歌、绘画、音乐都烘托出盛唐时期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