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相比庐山、泰山等名山,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昆仑”二字在诗人笔下出现的频率自然不高,直接抒写昆仑山的更是少之又少。
诗仙太白在《公无渡河》中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触龙门”开篇,气势万钧,但全诗并非吟咏昆仑,而是讲述一个渡黄河的悲歌。
边塞诗人岑参可能也没到过昆仑山,只在《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以“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表达边关的凄苦和对老友的嘱咐。
接哥哥班坐上皇位的宋太宗倒是有一首《缘识》,“昆仑山上玉楼前,五色祥光混紫烟。景物不同人世界,群仙时醉卧花眠。”仿佛去过昆仑、还见过仙人。
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下感天动地的“昆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935年冬天,***在岷山峰顶,极目远望巍巍昆仑,山河与家国在胸中交融激荡,一阙《念奴娇·昆仑》挥毫而就,恰如词中首句的“横空出世”: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莽莽昆仑山,你横空出世以来已经看尽了人间春色。你满身的雪像玉龙一样搅得漫天寒风彻骨。等到了夏天,你热得脱掉了身上的雪衣,江河肆意横流,可怜的人可能就成了鱼鳖的食物。你这千秋功过,谁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倒要和你说道说道:你不要这么高,也不要搞得满身是雪。我在想怎么能拔出宝剑,把你裁成三截,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送美国,一截留在中国。这样一来,整个地球都能感受到你的凉热,世界就太平了。
气势万钧的雄浑用语,巍如昆仑的磅礴气势,天马行空的豪放意象,世界大同的壮烈情怀,《念奴娇·昆仑》确、难后有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