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王文博
1935年8月21日凌晨,年仅13岁的“红小鬼”罗玉琪随着红军队伍向草地进军。
草地,正处在繁花似锦的季节,却没有任何欢迎来客的意思。红军们单衣下的躯体还未远离雪山的寒气,便不得不踏入另一个“死亡陷阱”。草深过膝,雨雪交加,纵横的河沟冰寒刺骨,到处都是“陷人坑”。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红军经受的残酷考验:“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后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才是这片吃人“魔毯”的真相。
当时,既有无情的自然陷人于绝地,又有国民党的军队在外设下万千重围,“掉队”成为一种可怕且令人绝望的现状。
当追随部队跋涉27天的罗玉琪再也难以为继时,他觉得自己似乎也将成为一只“断线的风筝”,难逃死亡的命运。
绝望中,一道曙光照进他几乎黯淡的瞳孔。副连长李玉胜拄着拐杖,把罗玉琪一把拉了起来。包括罗玉琪在内的29个筋疲力尽的红军被李玉胜汇集到一起,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草地党支部”,在饥饿、伤痛、寒冷仍如影随形的情况下,29个人的党支部却立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走出草地再赶上队伍”。
然而,就像黑暗永远吞没不了火把,草地天大的苦难,竟然真的对这个小小的党支部无能为力。“草地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李玉胜讲:“虽然掉队了,但有了党支部就有力量,我们要像一根拧在一起的铜绳……”茫茫草地,这支由失散战士组成的队伍突然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标,草地虽然大,但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走到头”!
战士们各司其职,找野菜的找野菜、拾草地拾草、烧火的烧火……熟悉的歌声在明亮的篝火旁响起,罗玉琪等29人的心中也同样燃起了熊熊的希望。
1935年9月29日,红军突出重围、冲出绝地,彻底告别了雪山草地,***创作出了至今脍炙人口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尝试探究红军的制胜机理:一开始,他认为红军将领太能干,而国民党将领太腐败;后来,他认为红军的胜利因素很多,是将理想、智慧、政策、团结、纪律等皆能转化为战斗力;终,他明白了中国一句古话“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道理。总结这一伟大的英雄史诗时,***将真正的答案点明:“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国民党将领在回忆录《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中写下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一拥而上的国军明明“优势在我”,却永远围不死、堵不住红军?没有重金悬赏,没有严苛刑法,更没有杀气腾腾的督战队,天上“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大军围追堵截”,除了一双“铁脚板”外一无所有的红军,为何只有集结,毫无溃散?
一切都源于192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
此时,***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连遭重创,由初的5000余人锐减至1500余人,消极的情绪同罗霄山深处的雾气一般蔓延开来……回忆当时部队之涣散:“那时候的军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会散掉。”
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的目光落在了整个队伍中没有逃兵的连队上。
它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连,它的党代表就是被誉为“天字第一号”指导员的何挺颖。
窗外风吹雨打,屋内思想闪烁。
昏暗的油灯下,***同何挺颖彻夜长谈。连队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党的影响没有渗透到队伍中去;党员太少,又没有捏在一起,形不成力量……一问一答之中,让一个新型人民军队攥紧拳头的“治军良策”正喷薄欲出。正如《***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评价道:“党便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每日都在的实体,党便来到了夜晚营地的篝火边,来到了每个战士的身旁。”
从此“支部建在连上”让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武装向着一个又一个胜利挺进。
***讲:“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党支部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能使党的血液流贯我们这支部队的全身。”“支部建在连上”让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做到了上下同欲则无往而不胜。1952年10月30日,上甘岭战役已经持续了十多天,15军共伤亡近万人,所属45师所有步兵连,两次打光重建的就有16个,全师班一级骨干伤亡率,排级干部近90%,连级干部在65%以上。而上甘岭也成为了侵略者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西方的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这块小小的土地,透视这块浸满志愿军烈士鲜血的土地。他们发现了这支容易让人“轻视”的队伍的“可怕之处”:
世界上其他的军队,一旦指挥员被消灭或建制被打散,整个队伍就溃不成军;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哪怕指挥员牺牲、建制混乱甚至重要党员骨干被俘虏,仍能出现新的党组织,发挥出丝毫不逊色于前的战斗力。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支部建在连上”是解放军的“战略武器”。
“支部建在连上”是党扎根各行各业的缩影。时至今日,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政党组织能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如此深入基层,如此知悉基层的呼吸心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能够调动起人民群众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动员330.6万个基层党组织、3914.4万名党员干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486.4万个基层党组织共同构成了党执政大厦的稳固地基。继续让党支部在基层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早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一致共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历史发生在过去,但它的价值在于警醒当下,启迪未来。“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绝不能落地不思生根,生根不想根深,根深不图叶茂。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
“赶考”路上,必将面临新的重重围堵,但百年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坚强的战斗堡垒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宽肩膀”,也有克服一切困难的“硬拳头”,必将继续成为新的百年征程上的主心骨、做好人民群众的领路人。
从雪山草地走来的党,从不畏惧下一个雪山草地!
(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