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的文人不是当官的,就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小姐,要么就是将军,反正没有一个生活条件不好的。但事实上,这些诗人词人的生活真的就这么富裕吗?有没有例外?
例外岂止是有,简直是太多了。想必大家也都在课本上学过唐代杜甫的一首《茅庐为秋风所破歌》,整首歌不仅笔锋苍劲有力、而且还在后抒发了磅礴的爱国情怀。
但这一纸豪情壮志的笔墨,说到底只是说了件杜甫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琐事——下雨天刮风打雷,自己的茅草屋被风吹塌了,熊孩子还把上面的茅草抱走,导致自己整晚都在漏雨的屋中度过。
有句话说的好,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是啊,其实不仅是在古代,无论在哪个时代,即便你身怀绝技、有着过人的才干,但时运不济就是时运不济,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整体上也“混得不好”。
不能说古时候没有发达的文人,只能说,一些诸如杜甫这样的文人实在是太背了,过得惨也是没有办法。况且古时候读书当官的除了富家子弟之外,多半是一些出身就十分平凡的穷书生,这些书生一旦考中了,那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万一要是考不中,那话就得另说了。
杜甫的人生走得就整体比较寒酸,同为唐朝的文人,杜甫不像其他人那样富贵又当官,反倒到了晚年,杜甫甚至还连基本的生计都无法维持,住在我们所说的破茅屋里,受到乡野孩童的欺凌。
在早年的时候,杜甫还算是个官二代,当年的杜甫父亲在兖州做官。虽然这官职也并没有大到哪里去,但是在古代社会,有官做有俸禄拿总比没有的好。只不过,虽然年轻时候的杜甫还能靠家里的财产和资源过活。等成年之后,接二连三的苦难就几乎要将杜甫击垮。
但毕竟想要升官发达,就必须要通过读书考试的途径。但是杜甫却不像很多一路顺利的文人那样,在23岁那年的科举考试当中,杜甫落榜。明明平日来一直都十分尽心尽力地读书写作,却在人群当中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杜甫又是气愤又是无奈,终离开了自己的梦想之都长安,在全国自由自在地游历。
虽说在大唐尚还安宁的时候,四处漂泊的杜甫得以安生度日,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原本还算不上凄惨的生活轨迹,就这样直线下降了。
在四十八岁的时候,杜甫一路漂泊,来到了成都。这一年,他不仅没有找到任何工作,每天写诗只是纯属兴趣的一环,而至于日常生活,可谓“惨上加惨”,这时的他不仅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更是忙于照顾儿子、抽不开身。
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受难,杜甫是不会低声下气去向他人求救的,因为这不仅折了自己的傲骨,还麻烦了他人,因为在这个时期,每个人过得都很艰难。但是有一天晚上,杜甫年幼的儿子因为肚子实在是太饿了,终于在破败的屋子里嚎啕大哭了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就算挖野菜都挖不到什么东西了,人至中年的杜甫实在是没辙,为了儿子能够吃上一口热饭,决定低头向一个姓崔的朋友借钱。
但是,杜甫的崔姓朋友并没能及时帮到杜甫,主要是因为崔姓朋友的所在地离成都实在是太远了,而崔姓朋友则介绍了另一个人给杜甫,称这个人正好在成都,或许可以帮助杜甫。于是,杜甫又另写了一首诗: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杜甫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诗句当中,杜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需求写得十分清楚,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只是向这位在彭州当官的朋友求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位“彭州牧”很可能不认识杜甫,因为他只是认识杜甫的崔姓朋友而已。而这首诗的诗名更是体现出了,杜甫是因为崔姓朋友的介绍,才来找“彭州牧”的。
至于这位“彭州牧”究竟有没有借钱给杜甫,让杜甫和儿子吃上一口饱足的饭,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杜甫作为文人,在当时的穷困处境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公。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