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欢快的送别!
别滁
北宋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
莫教弦管作离声。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基调】愉悦地送别
【年龄】欧阳修42岁,公元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
【译文】
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设下酒宴为我践行。
我也像平日一样和大家开怀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之音。
【注释】
别滁(chú):告别滁州。滁:滁州
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轻明:一作“轻盈”。
且:一作“只”。
离声:指别离歌曲。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欧阳修42岁)。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太守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告别滁州时所作。
【考点】
考点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从首句可以看出作者离别时的怎样的心态?答案: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考点2:请结合《醉翁亭记》的相关内容谈谈,欧阳修“醉”在何处?答案:醉在老百姓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盛情中。
考点3: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认同。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赏析】
《别滁》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的前二句写明媚的的春景,渲染热烈的送别场面,为全诗定下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后二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内里蕴含着惜别的深情,只是故作旷达,自慰且慰人,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首句写景,“花光浓烂柳轻明”点明别滁的时间,并定下整首诗的基调。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30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第二年春天写过一首《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所以这首诗的基调看起来有些“悲凉”。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由滁州太守改任扬州知州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也就是在那一年的二月欧阳修离开滁州时写下了《别滁》这首诗。与当时同在二月、同在南方的夷陵时写的《戏答元珍》不一样,“花光浓烂柳轻明”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次句叙事,“酌酒花前送我行”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口碑甚好。此刻就要离开,当地父老都前来为之饯行送别。“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是抒情,诗人故作旷达,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离别在即,诗人的内心波澜: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滁州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令人怀念,而此时一别,前路未卜,更使作者百感交集。“且”字用得极好,不仅写出了诗人平日与众宾客开怀畅饮时的情形,也表达了此刻送别时候与大家开怀畅饮的情形,蕴含着惜别的深情。不过,真的是“开怀畅饮”?还是故作旷达?看结尾“莫教弦管作离声”,使用了反衬的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离别在即,此刻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难受。“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
唐朝诗人张谓的《送卢举使河源》:“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
唐朝诗人武元衡的《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北宋诗人寇准的《送赵主簿之任惠安》:“尊酒欲阑人欲别,夕阳丝管尽离声。”
有学者认为,欧阳修的这两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似乎是从以上诸诗化出,但反用其意是从别人的诗句中化用过来的。而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的“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似乎又是从欧阳修的这首《别滁》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