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一道合称为“晚清岭南四大古典园林”。山房的故主邬彬,祖上来自南雄珠玑巷——大部分说粤语的人们(即“广府人”)的发祥地。按此,邬彬及其族人皆是不折不扣的广府人。他在番禺南村所营建的私家园林,属于广府人系列,区别于客家与潮汕人家。
另外,除了余荫山房,这里的主体建筑还包括两座祠堂: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以及1922年由邬家后人建造的“瑜园”——它的外部建筑与装饰风格与余荫山房一脉相承。
至于文昌阁、挂榜青山等建筑,都是现代建造的,不提也罢。
感谢邬举人,在这里所见到的每一寸生动,都是你漾起的波澜,漂进我的时空。
浣红跨绿桥,岭南园林的经典建筑之一
尽管贵为举人,又是从清政府辞官归田的二品大员,但在1867年,当43岁的邬彬拿出三万银两建造余荫山房的时候,地块却是不规整的,面积仅有1598平方米(对比一下:东莞可园2000平方米;顺德清晖园:22000平方米;佛山梁园:21269平方米),且还是其祖父和父亲所建的祠堂剩下的。但这个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有为中年人,却是硬生生地抑制了扩大园林面积的欲望,还以感恩先祖余荫之情和广府人的实在心态,将园子命名为“余荫山房”(“山房”之称,是因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如此称呼也是园主的一种姿态)。
瑜园庭院
他在面积不到三亩地的余荫园中,建筑了门厅和庭园。作为主体,庭园的边际线难以被觉察,而且,还会感觉它规整有序,转角见花木,移步又一景。这源于主人的用心和匠人的精心布局。相传,还在京城为官时,他就已经充分观察了京城、江南、岭南等地的园林,定下了未来自己所居家园精致、幽美的格调,还请画师设计了园林的模样。营造时,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悉心置放山、水、石、桥、亭、堂、楼、榭、轩等传统园林元素,配合花草树木的高矮疏密,布成极富层次且自然有序的咫尺山林,建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且美的佳境。在这里,传统园林所应具备的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山房花园门上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一联,很好地概括了这一佳境。
小园景
这座坐北朝南的园林的格局,努力遵行传统深宅大院的布局,设有中轴线,组成此线的是东西两池、浣红跨绿桥和玲珑水榭。其中,岭南园林经典代表作——浣红跨绿桥(跨桥连廊),将余荫园分为东西两庭。西庭以方池为中心,北置主人与宾客雅集的深柳堂,南设主人书斋临池别馆。当客人从山房西南角的正门(非今天的正门)进入,通过一条小巷,至此就会感觉空间豁然开朗。东庭以八角形水池为中心,池上建玲珑水榭,水庭周边的桥、廊、叠石、道路均呈八角形分布,景色聚合而显幽深。西庭的方形(或许就代表天圆地方的“地”)格局是传统的,但东庭的八角形,为似圆非圆的几何图形,在中国园林中鲜见,算是一种新潮的作法。同时,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对景之美,在园中也反复出现,如东西两庭隔连廊桥而对,深柳堂与临池别馆隔池对望,玲珑水榭的北两侧各有一座八边形树池相对,卧瓢庐与鹰山,花匠房的圆门与来熏亭也是如此。
深柳堂内景
广府人多喜吐故纳新,所以挑战传统的创新,也在这园子里不时冒出,挑逗人们的审美底蕴。直观的是屋面瓦,它们的铺设没有遵循传统的“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的要求,完全不见起翘,只是从上到下平直地铺设。以深柳堂为例,它的山墙朝向建筑的正面,屋檐无起翘,只是靠近檐角处的三拢瓦稍微上凸,垂脊、戗脊、博脊都呈直线形。又如,传统的园林中的水面边界、走道,常用圆弧或自然曲线呈现,但在这里,大都是以直线和折线构图,庭园大门前通道两侧的花池就是一例,它采用的是类似梯形的不规则形状,八角池、方池则是规则的几何形。
19世纪中后期的广州,东西方的交融如火如荼的历史,在这座园子里也留下了清晰的片断,比如西方建筑中的半圆形门额搭配岭南传统的花草、瓜果等图案或纹样。在这方寸间,岭南与西方的交汇,却也和谐,又显独特。
半圆形门额,岭南与西方风格的交融
但不论是遵循传统还是演绎新风尚,按广府人的性格,都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住着舒服,行走便利,招待客人有面子。很,在这一点上,主人做到了。全园佳观景处的玲珑水榭,是园主与客人把酒赋诗,吟风弄月的地方。在这里,可从八面观景,且时间不同,景致相异,正如一首五律诗所概括的那样:“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主人的那些笔墨文友,无论何时前来,都会有惊喜。
园主侄儿在20世纪20年代修建的瑜园,面积更小,但迂回曲折,园林的风格也与他叔叔的一脉相承。这里的园林小景移步即换,极为精致。如天井,以山石和小竹园建构;厅内隔扇,以木雕竹石装饰。瑜园主体建筑的一层建船厅。为了像行舟,厅前建有一方线条规整的小池,池上立一拱桥。池岸有山石点缀。见岭南水乡特色的,还有靠水边的窗户:其上所镶的不是玻璃,而是用蚝壳磨成几乎厚薄均匀的蚝片镶嵌而成。这与小桥流水的岭南水乡意境相呼应。在二层平台,可见竹梢、余荫山房的园景和层层叠叠的屋檐、防火墙(山墙),感觉如同群山绵延。此景与船厅共同构成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
从小姐楼二楼平台望余荫园
华夏子民的性格,向来都是向内收敛的。但心有曲曲,情有款款,总要有个出处。于是,就有了阳春白雪——诗词的繁荣,也有了下里巴人——民间传统图案寓意的滋生。后者随着移民,流传于整个华夏大地,岭南当然也不例外,看看余荫山房中那些图案以及园中所种植的植物,就会知道,即使是大户人家,渴求美好的愿望与一般的民众所追求的并没什么两样,无外乎求吉、求福、示富、求贵等。只是,有很多愿景在他家已经实现了,而一般人的大多还在梦里,还在虚幻的将来。
有吉祥寓意的花果图案
南村所在番禺一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丰沛,因此花草繁茂,蔬果多产,鸟兽也常见。这些平常之物一经人类思维的投射,便成为人们祈愿的对象。在余荫山房的门、脊、墙、窗、壁等等视线集中的地方,都会有这些装饰图案,如玲珑水榭的槅扇和横披以花草图案为主,各扇门的门额图案也常见瓜果的形象。除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事物也作为装饰图案,比如官帽、万字纹、回纹等。它们既有饰美的成分,又饱含着园主护佑家人的美好愿望。
“寿”字图案
这些装饰图案,承载于灰塑(分布于门楣、窗棂、山墙墙头、墙面、屋檐瓦脊等部位)、木雕、砖雕、窗花中。它们有的以谐音的方式道出吉祥的意义,比如红色的蝙蝠谐音“鸿福”、瓶谐音“平”(安);有的是物品本身所关联的吉祥意义,如花代表“花开富贵”、成串的瓜果寓意“子孙昌盛,家族兴旺”、官帽则含有“加官进爵”的意义、鳌鱼(常出现于门额上的砖雕图案)则有防火避灾的用意;有的则直接用文字图案叙述,如深柳堂后巷的天井处和瑜园的“小姐楼”内,都有“寿”字的浮雕,呈现的就是希望家人延年益寿的愿望。这些都是具有岭南风味的图案与吉祥意义。
瑜园船厅对出的壁画
在余荫山房和瑜园中,有一些装饰图案令人过目难忘,如瑜园中的“绿肥”处的壁雕和船厅对出的半边桥边墙上的壁雕;余荫山房玲珑水榭的落地罩、深柳堂的室内落地罩、临池别馆的窗。绿色叶子状浅浮雕“绿肥”下的壁雕,图案为山水,红绿搭配,有留白,这是江南人喜欢的风格;半边桥边墙上的壁雕,图案中的牡丹花,寓意子孙枝繁叶茂。玲珑水榭的落地罩,以藤蔓上栖满金色的喜鹊为图案,寓意“喜上枝头”;深柳堂的室内落地罩,有二,一是松鹤延年落地罩,寓意“延年益寿,富贵吉祥”,二是图案为镶松鼠葡萄罩,葡萄藤的寓意是希望子孙繁衍昌盛。
当然,这些图案中也不乏园主志向的代言之物,如梅、兰、竹、菊等。和中原、江南的士大夫一样,这是园主作为中国传统文人所希望呈现的品格。
园中小竹丛
让人惊讶的是,园主的美好愿望,不仅寄寓于图案中,还托付在形成园子“嘉树浓荫”的各种植物中。有心者会注意到,园中(包括瑜园)许多靠墙的地方都种有竹。在岭南的民俗中,竹有“富足”的寓意,民谚即云:家有百丛竹,不愁不富足。深柳堂前对植的那两棵老榆树,也是可见故园主的心机:“榆荫”与“余荫”谐音,表达对祖上“余荫”的念想。坊间还传说,光彩艳丽的锦鸡喜栖榆树。而邬彬的祖母曾被咸丰帝下诏书赞许:“光生褕翟常昭彤管之辉”,他从褕翟的艳美想到锦鸡的羽色,就想到植榆以栖锦鸡,以此彰显邬家女眷的荣耀,也为后代女眷树起楷模。而堂前攀缘的炮仗花,花开如红雨,寓意富贵、吉祥。园中的桂花和兰花,寓意“金玉满堂”,也暗含“兰桂齐芳”的炫耀——邬家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荣耀时光;酸杨桃、洋紫荆、南洋杉三种植物,是取其谐音,以营造“三阳开泰”的吉祥气氛。如此种种岭南人的俗例,不再胪列。
故园主邬彬,可谓成功人士。少年苦读,19岁时即县试第一,1855年中举;中举前一年入仕,一年后因“克襄王事”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三年后辞官归乡,主持打理家族产业。至此,他完成了从文、从仕、从商的人生大业。这样的经历所凝结而成的邬氏人生哲学,在余荫山房里有所回响。通俗点说,就是有书香,有趣,又兼具实用价值,不像江南园林那般有儒气,有审美趣味。
书香味道
邬彬的文人作派,可从深柳堂(源自刘慎虚的《阙题》诗句“深柳读书堂”)大门上方牌匾“大雅含宏”管窥一斑。这牌匾是园主当年亲笔写下。它为余荫山房的文人气质定调,即儒雅、大方。这见于当年园主精心布置了近百条对联、楣额、题咏、横匾、楹诗,凡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只要移步换景,便有脉脉书香如影相随;见于玲珑水榭所营造的“八景”,那是与诗友们吟诗对唱的灵感之源;见于梅、兰、竹、菊的图案和活生生的植株,它们营造的园主的文人气节;见于深柳堂、临池别馆等室内摆件的文质彬彬,其中包括乾隆朝大学士刘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翁方纲、张船山等人的手迹……
邬彬虽曾为官,但仅在位几年,是典型的不乐宦海的广府人。但对于这段经历,他似乎也有所怀念,怎么办呢?那就建座孔雀亭养孔雀吧,见着它的翎羽,便能勾起为官的往事和曾经戴着官帽的威风,可解挂怀之念。况且,孔雀亭还能与来熏亭构成“八景”中的“孔雀尽开屏”。实在是妙啊!
来熏亭
但为官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作为一个见过世面的广府人,他有着灵活的头脑,并伴着有趣的灵魂——孔雀亭的修建就是一个例子,更有趣的卧瓢庐,他在这里的窗户弄了个小小的,运用玻璃色彩的变化,为园子重构出岭南难得一见的红叶秋景、飘雪冬景,以取悦那些常来常往的宾客们。想像当时的人们,从夏日的园子里走来,脸汗涔涔,却透过窗户看到了满园的红叶、飘雪,会何等的欢乐?这主人,确实是有趣的人。
小巷,可通风
这私家园林毕竟还是个生活之所,生活的便利才是重中之重。岭南之地,长夏短冬,雨多气潮,居所要保持通风、光亮,又要能遮风挡雨,实在需要巧思。余荫山房园主的解决之道,就是天井和窗户的设置。天井自不必说了,岭南民居的标配;窗户,余荫山房用的是满洲(周)窗,而且是大号的,太阳不太时,开窗,光亮通透,有风徐来;太阳猛烈时,配合外廊和冷巷,关窗留缝,遮光通风,一样也不落下。雨多潮湿时关窗,因有天井的透亮,室内也不显暗。
满洲窗
从更大的范围看,那些花去了大钱的水景和植物,除了用于造景,其实也是营造舒适小气候的理想帮手。大户人家,也真是有钱任性,而且任性得实在!
余荫山房,就是这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