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州清晨
大凡文人都是多情的。苏轼也不例外。苏轼是宋代文学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词题材广泛,清新豪健。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有“十年生死两茫茫”哀婉,也有“多情却被无情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多情与风流。这里,我单就其风流诗词与大家共同欣赏两阙: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一、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
赏析:
此词上阙点出花残杏小,燕飞水绕,日暖春深,柳长草丰。一幅清晰的晚春图景,为下阙做了铺垫。作者虽为路人,却关注到了墙里边那姣好欢快的笑声,还注意到笑声是从秋千上发出来的。这一个细节,道出了听笑声之人对墙里边的笑声是多么专注!须知,那笑声是从墙里边发出来的,作者写这首词时大约是在密州,也就是山东诸城一带。属中原地区。既然在墙内设了秋千,并笑得 便那么开心,应是一个生活还不错的家庭。一般家庭的围墙都是比人要高出许多的,所以,作者也只听到了笑声,并未见到“佳人”本人(词中“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也点出了只闻其声未闻其人)。所以,墙内是“佳人”,只是作者由笑声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墙内的“佳人”对墙外那片浓浓的情却浑然不知,自然是“无情”的。只此仅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情形,便让诗人产生了依依不舍的爱恋之情,以至于当那笑声“渐悄”(随着自己的走远声音渐弱,直到消失),心中还徒生了浓浓的烦恼(“多情却被无情恼”)。怜爱之情如此可轻易泛起,感情也随之跌宕起伏,可见诗人之风流多情!
蝶恋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所作,当时41岁。从题序上看,是作者醉酒后思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风流多情溢于言表。
中秋之夜,作者酒后凝望着天上的明月,思绪万千,想到自己的亲人都不在身边,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而想到了远在月宫的美女(嫦娥)。看着皎洁的月亮,产生了浓浓的感慨。他质问苍天,月亮为什么不能常圆不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联想到,月亮上的日期不知道是怎么记录的,有没有四季呀?有没有白天黑夜呀?有没有纪年呀?月圆月缺时,月中的人儿又是怎么生活的(“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他希望自己能乘着这清凉的秋风飞到月亮上去,却害怕月宫太冷,自己受不了(月亮比山高得多,高山上已经比平地冷很多,月宫自然会更冷)(“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宫不就叫广寒宫吗,可怜那月宫的人儿,天天就生活在寒冷之中!于是,便起了怜悯之情,但又没有办法改变,遥望月亮,思绪万千,便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起来。随着自己的舞蹈,思绪也渐渐投入。自己仿佛飞到了月亮上,已不是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渐渐偏移,已经转到了西边红色楼阁雕花的门窗上(天已经快亮了),我还是没有睡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看着这马上西沉的月亮,想着它虽然今宵尚圆,但很快就要缺了,心中油然产生了一股怨恨。难道我不该怨恨你吗,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时才圆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然后,作者转念一想,唉,还是算了吧,人总会有悲欢离合的,就像天上的月亮总会有圆有缺一样,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过。我只有祝愿我的亲人和朋友都平平安安,在千里之外也能和我一样分享这美女(一样的月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