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读明史必知张居正,每个时代都有应时运而生之人。对于张居正的印象大多都是毁誉参半,生前是权倾天下,死后不得善终。毕竟,一个王朝中如果一个大臣声誉顶天,那从侧面反应了皇帝的无能啊,这种情况就算放到现代,也没有哪个领导能忍的啊。再加上他生活上的一些作风,遭受非议是很正常的,但历史对于能臣总是宽容的,我们现在的思想就是没有一个人是的。
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进翰林院当编修,接下来就是熬资历等位置了。经历了河套之议,他看到了次辅严嵩是如何斗倒夏言,当上首辅的,也看到了朝堂的黑暗。心中的热血,二十岁出头的他还不曾磨灭,他写下了《论时政疏》,描述了朝廷的弊病和改革的愿望,他希望皇帝能看到。但当时的嘉靖还在忙着炼丹修仙,又怎么会注意到他这个小人物呢?
1550年,心灰意冷,因病请假远离官场,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到了57年之时,才重回翰林院,此时的张居正变得成熟了。严嵩倒台,徐阶当上了首辅,他被安排当了裕王(未来的隆庆帝)的侍读。一直到隆庆元年的时候,他终于进了内阁当中。而真正让他当上首辅,得以一展抱负的时候,却是要到万历皇帝即位之后。
48岁的年纪终于做到了,他需要尽快实施他的想法。这个王朝需要做一次大手术,而张居正握着手术刀,这把刀的名字就是改革。
首先实行的就是考成法。内阁制六科,六科控六部,将官员的考核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浮于表面。万历四年,张居正规定地方官员征税不足九成的都要被处罚,因此事被降级革职的不在少数,其他官员见此情形,纷纷不敢懈怠。经此改良,朝廷税收增长。
随后实行的就是清查土地。大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私下土地都是不清不楚的,什么地方少交了税,就更不知道了。经此一役,丈量了土地,打击了那些土豪地绅,加大了朝廷的控制力,使得的田赋收入也大大增加。
而重要的的改革就是一条鞭法。这在我们上学时学的历史中,也是重点。在这条措施实施之前,明朝的税收都是交实物的,比如说种田的就交粮食,捕鱼的就交鱼,织布的就交布等等。这样对于一些官员,让他们贪得毫无忌惮,对百姓而言更是不清不楚。而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改用统一交白银,这样大家都知道该交多少就是多少。很多的事情,不是在于它有多严格,就怕它没有标准。
改革的成功,让大明上了一个档次,张居正的声势也达到了,简直比皇帝还像皇帝,万历想给自己母亲修下宫殿,他不让做,但是他的生活却是越过越。不过我们回头想想,想要改革的人,其实下场都不怎么好,尤其是那些改革成功的人,更是下场凄惨。
当了十年的首辅,终于该收场了。生前的地位和资产,都成了后人的养分。万历没了头顶的大石压着,终于要出一口气,而其他的官员,也只能顺着皇帝,跟着落井下石。
曾经的改革变法措施,都成了罪证;曾经帮助张居正改革的官员,都成了帮凶;曾经反对变法的人,成了国之栋梁。你生前活得有多滋润,死后就有多凄惨。半年光景,张居正竟然成了狗屎一般的存在,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大的声音就是骂他的,这也是让人没有想到。
吾非相,实摄也。如果张居正能收敛一下,多尊敬一下万历,早点放权,说不定能安度个晚年。不过,人越老越舍不得权势,尤其是他已经做到那么高的位置,有了那么高的声势,谁又能轻易放下呢?人无完人,这是后一个改革者,他对明朝的贡献,十年心血,是值得让人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