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宋王朝,就不得不提王安石,还有和他同时代的司马光和苏东坡。这三位文学巨人,在相互交集的政治生涯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故事丰富多彩,今天主要讲讲王安石的其中一段故事。
说起王安石的诗,深入人心的一首便是《泊船瓜洲》,此诗精彩的一句,当数“春风又绿江南岸”,而此句中经典的一个字便是“绿”字。
因为王安石在定“绿”字之前,分别PASS掉了“到”、“过”、“入”等十多个字,而一个“绿”字,让全诗及其出彩。
说到此处,不了解王安石的人,会以为这个介甫先生,一定是一个很严谨、很讲究、很严肃、很古板之人。
实则非也。
恰好相反,王安石其实是一个相当不拘小节之人。
此人衣不择料、食不择味,对自己的外形相当不讲究、对食物相当不挑剔。就算后来身居相位,也是常年粗布衫,而且十天半月不换洗都很正常。
用四个字形容王安石,那叫“形骸放浪”。
而王安石“食不择味”的典型表现,便是他每餐只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那盘菜。
再美味的佳肴,如果没放在他手边,他是断然不会伸出手去够一下的。
甚至吃东西的时候,王安石从来不会在意盘中所装何物,反正只要能吃就行。
有一次,宋仁宗和王安石一起出去垂钓。侍从们把鱼饵盛于碟、置于几上,谁知王安石却气定神闲地就把鱼饵吃光了!
不知道这介甫先生是一时太饿了呢,还是觉得那鱼饵味道妙极,总之就像我们现代人吃瓜子花生豌豆米一样,“欻欻欻”就解决完了。
宋仁宗在一旁看着,真是恶心加嫌弃啊!虽然皇帝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和其他宰相谈起此事,却毫不客气地批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奸诈之徒。他明知道是鱼饵,还要将其吃完,实在是有悖人情啊!”
要是用四川话说,就是:这人,简直臊皮臊到家了,穷吃饿吃的,什么玩意嘛!
所以宋仁宗是很瞧不起王安石的。
你想想,宋朝可是历史上以“文治”而出名的朝代,当官的个个都是能吟诗作词的文雅之士,注意个人形象,那是必须的。
像王安石这样太不拘小节的人,完全就是降低了大宋的档次,影响了大宋的形象。所以很多人都表示不喜欢他,并和他划清界限。
当然,臣子的命运始终是掌握在帝王手中。而“一代天子一代臣”,在宋仁宗眼里特别掉价的王安石,在宋神宗赵顼这里,地位却得到了“逆袭”。
倡导“变法”的王安石,在同样年轻激进的宋神宗眼里,是一个人才。
因为王安石不仅有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有天马行空的思想,还有超强的思辨能力。
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其他工作场所,王安石那滔滔不绝、气势如虹的辩论,总是让皇帝大为赞赏。
在这一点上,同样博学的司马光却总是败于下风。
不过王安石这杰出的辩驳能力对于他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他的飞跃,也导致了他的跌落。
这一次,就是王安石在皇帝面前为精彩的一场即兴辩论,让他从辉煌的相位黯然被贬。
话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与护佑下,变法六年,却因一场突发旱灾和蝗灾,“变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天旱,蝗虫肆虐、庄稼无收,百姓无粮。大批流民涌入京都,朝廷无粮救济,军民冲突惨酿血案,形势相当严峻。
于是反对变法的群体,开始散布“上天示警”的传言,说:前年西岳华山崩塌,今年又是旱灾、蝗灾,一定是神宗和王安石所行的变法,违反了天道,所以必须停止。
宋神宗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已经自行避殿、减膳7日,并决定大搞仪式、进行“敬佛祈雨”、“广求直言”。
就在众目睽睽的朝堂上,皇帝开场便引用孔子的“巍巍乎,唯天为大”,重点阐述现在上天已经在示警,必须引起重视。
王安石担心变法就此夭折,便当着众官员的面,毫不留情地和宋神宗当场辩驳起来:
“巍巍乎,唯天为大”,孔夫子这句勿囵不清之语,误了天下多少明君圣哲啊!夫“天”有“天道”、“天神”之分,“天道”乃天地万物变化,变化成象,有目可睹,有手可着。
天气在变化,故有春夏秋冬之分,山陵在变化,故有崩塌陷裂之异;江河在变化,故有潮汐涨落之别;云雾在变化,故有水涝干旱之差;沧桑在变化,故有古今行事之大不同;天地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故有古之架木为巢、钻木取火而演进为今之琼楼玉宇、火树银花。
此“天道尚变”之理,千古而不悖。“天神”乃子虚乌有、诞谩荒唐、无影无形之臆想 ,是愚者之所倚,是弱者之所托也。
有人畏惧“天神”而不解“天道”,故杞人忧天,辛苦和心血全然用错了地方。山崩陵替、水涝干旱、冬寒暑雨,乃天道自然之变,与人何关?
陛下避殿、减膳逾7日,其心至诚,雨何不落?徒受苦煎而已!今又要“敬佛祈雨”,更为怪诞。泥塑菩萨,与天何干?若能拂照人间,还要历代君臣何为?徒劳命伤财而已!
至于颁布这道“广求直言”昭文,更是自扰。难道有人直言反对变法,陛下就要废除新法吗?
水旱常数,尧、汤不免,既非“天神示警”,亦与人事无涉。
英明君主辅天地以理万物,当以“人道尚占”为宗旨,在“天道尚”变中,观察和推测这种变化带给人世间的影响,顺应其变化而修缮人事。
如天寒而增衣、山崩而移居、江河涨落而筑堤、旱涝频仍而兴修水利、沧桑变化而趋时应变……”
王安石的这篇论文,意思是说:
沧海桑田、万物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不管华山崩塌,还是天旱蝗灾,犹如日升月落、潮涨潮汐,只是宇宙变化的一部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皇上非要大动干戈去敬佛,有用吗?只是劳命伤财而已!
如果神佛有用,还要君臣来治理天下干嘛呢?皇上之前不是已经避殿、减膳超过七天了吗?心够诚了吧,为啥雨还不下呢?
皇上要因此广求直言,这不没事找事嘛!如果有人趁机作乱、提出反对变法,那皇上真的就要废止新法吗?
真正的明君不应该像皇上这么迷信,不应该因为天道之变就慌了阵脚,而是要一边顺应其变化,一边用实际行动及时止损。
比如冷了就加衣服,山崩塌了就换个地方住,涨水筑堤、旱涝而兴修水利,这才是正事,而不是像皇上这样大惊小怪,抓不住重点……
王安石这段精彩的辩词,有理有据、直逼对方要害、软肋。
而且逻辑思维敏捷,阐述由浅入深。
可贵的,当属王安石思想的超前性。
就是在今天看来,都是一套无懈可击的先进无神论——这表明了王安石科学的世界观,那就是“人定胜天”。
你说王安石的这番辩论,简直是不要太精彩了。
只可惜当场的官员们十之八九都理解不了王安石的意思,以为他是个不要命的狂妄疯子。要知道,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包括皇帝,也理解不了王安石究竟在说些什么鬼话。
结局可想而知,王安石因太过目中无人触怒了龙颜,后果很严重。
虽然皇帝心里当时奔腾着个“泥马”,终于还是很给王安石面子,宋神宗纵然心里怒喊着“可杀!”,嘴上却只是逼出了两个字:“退朝!”
宋神宗实在是被气得太够呛了,回到寝宫后,崩溃到狂摔东西。
这,也给后来王安石被罢相埋下了伏笔。
王安石,还好是生在文明的大宋王朝,要是生在晚清,那慈禧太后定会怒拍桌子,大喝一声:“大胆逆臣贼子!给我拖下去斩了!!”
要是生在三国时期的曹营,晚年的曹操一定会青筋爆出、怒目圆睁、抽出宝剑,立马“白剑头进、红剑头出”。
那要是生在商纣王时代,这王安石的下场,可就得是直接“下锅成羹”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