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为了当官,唐朝诗人们有多拼。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但是他也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明摆着和尚头上的虱子,李白确实有才,也想一展才华。
但是,苏轼一句话说得极好。非才之难者,所以自用者实用者实难。这句话是苏轼评论汉朝贾谊的,贾谊也是属于张良、姜尚之才,只是仕途也坎坷。这句话用在唐朝诗人们的身上,也是贴切。
宋之问文采特别好,长得也帅,19岁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谓是少年成名。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年纪。之后官运亨通,15年间,官位连升4级,从从九品达到五品。
武后雅好文词乐章,宋之问巧思文华取幸。一次游洛阳龙门,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此中予夺,既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提倡,也表现了宋之问这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是有名的“龙门夺袍”事件。既反映了宋之问的行事作风,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被逼她退位,唐中宗上位。宋之问被贬至今天的广州罗定参军。这也是,宋之问人生的转折点。
宋之问不甘心罗定参军,于是秘密逃回洛阳。好朋友张伸收留了他,留他在家中。半夜,宋之问听到,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密谋刺杀宰相武三思。宋之问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友人,卖友求荣。宋之问重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位,但是名声也开始发臭,“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这也是同样让人不齿的“因诗杀亲”。
正是他卖友求荣前夕干的事情,那时候,他从广东罗定,偷逃回洛阳,渡过汉江。因为害怕被抓捕,于是写出了游子回乡的千古绝唱《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朝到现在已经过去千年,我们也许很难理解卖友求荣,因诗杀亲的宋之问。前半生官运亨通,后半生因见利忘义身败名裂。但他是唐朝诗人。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一时的荣华名誉,换来遗臭万年,真的值得吗?宋之问,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