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兄弟荣耀叫苏轼与苏辙,有一种父亲的骄傲与奢华叫苏洵,有一种光宗耀祖的荣誉叫“苏门三才子”。宋(1057年)仁宗皇帝在位,这一年,苏轼与苏辙同登进士第,一时间,京都大街小巷传遍。那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两兄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苏洵闻得两个儿子双双及第,且是名列前茅,真是乐到心都开了花儿。于是苏洵写打油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山;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这首诗可谓真真地表达了苏洵的心境。苏洵曾多次科考不中,金榜题名,成为沉在老苏,苏老泉心中的一个结。苏轼、苏辙二子登科的喜讯总算化开苏洵凝于心底的块垒。但苏洵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被后人称为“苏门三才子”。
苏轼清晰地记得,闻得喜讯的父亲到处喝酒庆贺,且一遍一遍讲述他的两个二子名字的含义。由于苏轼、苏辙两兄弟聪明又苦学,当时,有人把苏氏两兄弟比作西晋的“二陆”。“二陆”是指西晋时期的陆机和陆云,他们的祖父是吴国名将陆逊,父亲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陆机二十岁时,吴国被江北晋吞没。吴亡国后,陆机、陆云隐退故里,闭门勤学,十年后,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学者张华。张华对二人大为赞赏,赞其为:“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张华把陆机和陆云二人比拟为晋国伐吴大的战利品,如此高的赞誉,在京城流传,曾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三张:当时知名学者张载、张协、张亢)”之说盛传。
苏轼、苏辙双双荣登金榜,且深得主考官欧阳修青睐,其风光丝毫不输当年的陆机、陆云。苏轼也曾自信满满,表示:“二苏”的成就一定要超过“二陆”。他私下里对弟弟苏辙说:“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尔。”此时的苏轼,除了看着自家弟弟上眼,可以说是不将世人放在眼里了。年轻,就是气盛啊!他认为只要读好了书,写好了文章,直言敢谏,就可以一展抱负,“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然而,尽管仁宗帝曾经在皇后面前赞其兄弟二人为宰相之才。但仕途江湖险恶,哪里会有一帆风顺的船?
王安石新法实施,由于政见不一,司马光、苏轼、苏辙等,都被排挤出了朝廷。熙宁七年(1074)苏轼任杭州通判期满,他请求朝廷调自己到距离苏辙任职的济南较近的地方工作。随后得准任调任密州知州。在离开杭州移至密州早行途中,苏轼想象着和弟弟相聚的画面,兴致所致,感慨良多,随赋词一首《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轼想起和弟弟苏辙自那年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兄弟二人就聚少离多,每一次兄弟相见,都是那样的亲切,分外珍惜;每一次分离又是那样的恋恋不舍,格外伤感。如今,再次有了相聚的机会,真恨不能立刻相见。可是路途遥遥,怎不使人“归心似箭”。驿馆里孤灯闪着微弱的火苗,昨夜枕上的残梦还没有结束,做梦人已早早起床收拾行装上路了。因为苏轼思念弟弟苏辙,期望早一日相聚,打鸣的鸡才刚刚开始啼叫,他便背着行囊匆匆出门赶路。然而,时间和路途是会在心理的作用下拉长的,见弟心切的苏轼,慨叹“世路无穷…… ”这路,要走到何时才是尽头?
词的第二阕,苏轼抒发了自己虽然仕途风云变幻,难以施展“致君尧舜上,再是风俗淳”的抱负。但他并不消沉,他一心一念,期盼“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此,苏轼化用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安慰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眼前,也只有以“袖手何妨闲处看”的心态,交交友,喝喝酒,“聊以卒岁”,以等待一展才华的机会。
《沁园春·孤馆灯青》这首词的潜台词:如今我只好袖手旁观,一旁观看。看他们还没有闹到收拾不了局面的时候,只等时候到了,我们再来收拾残局。正如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所言:“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苏轼,万没有料到,他的理想竟然是空中楼阁。时局的变迁,不会让他很舒服地“袖手旁观”,更不是“喝喝酒,交交友”那么简单。更不堪的惨剧却在等着自己了。
小结:
据说宋神宗看了苏轼的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生气,说:“就让苏轼到闲处去袖手旁观吧,看朕与王安石怎样治理天下。”这自然只是据说,当不得真。但苏轼的这首《沁园春》,其桀骜不驯的心态,即可窥见一斑。
苏轼后来屡遭贬谪,却没有磨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初心。正如,柳永(柳三变),第一次科考落第,即写诗称:“忍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然而,三年后,又到科考时,他忘了“浅斟低唱”,继续去考,考不中,他再继续,直到五十三岁,也许是主考大人都忘记了柳永的“忍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吧!皇帝也不再大笔一挥,你何不去“浅斟低唱”?五十三岁的柳永总算在榜上提名,进士及第。
苏轼从少年起,就深信只要努力读书,科考及第,当了官,之后的道路就是施展才华“兼济天下”了。也因此,才有: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然而,他的初心却在岁月中蹉跎,磨砺中沉浮。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踪影 2021/7/17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