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特别、老百姓喜欢玩的文化题材,也是高雅的文字“游戏”之一。中秋佳节赏古今名对子,品国粹书法艺术,启迪人生,赏心悦目,相得益彰。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仅次于春节。以月圆为载体,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寄托哀思,祈盼丰收、幸福,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弥足珍贵,丰盛的文化遗产满满的驻留在人们心里。
团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唐代殷文圭一句千古绝唱:无云镜九州,团圆夜是中秋。
书法作者:蒙汉良
唐代大诗人李贺在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里有一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千古绝唱。有人将此句作为上联,求下联但终无佳对,到二百年后的北宋才有一位叫迟延年的对上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可谓天衣无缝。
书法作者:蒙汉良
江西庐山东林寺有一副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无云星。此联意境甚为辽阔高远,尤其以“千江”对“”“千江月”对“星”,对仗工整意境大气而磅礴,令人叹服。
书法作者:蒙汉良
江苏扬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岛上,有清初所建供人们月夜赏景的“月观亭”。有一年中秋,清代诗书画家郑板桥游览于此,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意思是: 月亮出现的时候,月光照亮水面,可感受到周围水面茫茫。云起之时,云气遮蔽群山,并模糊了山与天的界限。
此联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后人把它刻在柱子上,为瘦西湖增添了秀丽的风景。
书法作者:蒙汉良
一代名臣左宗棠入住陕甘总督署后不久,他就命人凿池蓄水,亲题“饮和池”,并为一旁“澄清阁”题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万山”一句从苏轼诗中集来,“千年”一句,左宗棠曾自称是来自“千年难见黄河清”的俗语。民间以为“圣人出,黄河清”,千年难得一见的,并非清澈黄河,而是济世利民的圣贤。
书法作者:蒙汉良
对联是唐代诗人赵嘏所写,原本乃是诗联,却因为这两句颇为精彩而流传下来。此副对联巧妙把中秋的月色与壮观的潮水结合起来,既给人优雅之美,又给人豪放之美。上下联都是中秋节附近的景物与美好,实在令人神往。对联精妙的地方当然是“数字词”,像“一千里”和“十万军”的数字对仗,十分直观,又体现了月色之广,潮水之威,真是妙不可言,千秋佳对。
书法作者:蒙汉良
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在61岁高龄的时候,才有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喜悦,让方观承十分兴奋。他忍不住写下了这副对联。上联的意思是说,方观承自己是61岁,而儿子是1岁,60年为一甲子,然后重新开始。所以父子是“同甲子”。而下联是从儿子的出生日期着眼,说儿子的出生乃是中秋节好的礼物。
方观承老来得子惊动了乾隆帝,特意让方观承把儿子抱到身边来看,还把自己佩戴的“金丝荷囊”赐给方观承的儿子。可见乾隆皇帝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处理,亦可圈可点。
书法作者:蒙汉良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实际行使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高权力时间长的皇帝,也是长寿的皇帝。享年89岁。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深得人民大众爱戴。在他八十寿诞近中秋时,民间楹联高手给他撰了此对联。
书法作者:蒙汉良
相传,某年中秋节,明代大才子祝枝山和大画家沈周一起喝酒赏月。祝枝山看到天上的月亮,脑里即喷出一副绝妙上联,即对沈周说:“沈兄,我这儿有一个上联,你要是对不出来,那就只能罚酒了。”沈周一听,笑着说:“请出对。”沈周话音未落,祝枝山脱口而出:“月半月圆,世上亦称月半。”
上联的意思是,八月半的月亮很圆,而世人都把中秋节称为月半。
沈周不愧是大才子,思考了下,对祝枝山说:“听着,我的下联是日中日昃,人间尽道日中。”
下联是说,白天的中午是“日昃”的情况,而人们都称呼为“日中”。
沈周下联对的真是拍案叫绝。
两位大才子哈哈大笑……
书法作者:蒙汉良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会特别明亮。五湖四海,九州大地共享月圆,这是中华民族高的境界。
对联与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内外华人共享汉字文化渊源,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书法作者:蒙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