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个特别擅长讲故事的哲学家,在《逍遥游》中,庄子首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大鹏扶摇九的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看来是打算对我们来一个当头棒喝!在庄子看来,人的心灵大多狭小闭塞,我们的心灵往往偏居一隅,无法站在更高远的境界去看问题,犹如庄子讲的那个河伯一样,觉得天下之美尽在己,于是,人就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以己为是,以彼为非,洋洋自得于封闭的心灵之内,而无法到高远的境界。因此,庄子从一开始就我们营造了一个博大高远的境界,让我们打开闭塞的心灵,站到更高的远处去看问题。
庄子说,在北海有一种小鱼卵叫做鲲,经过长期的磨砺生长之后,变成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鱼,这条鱼大到不知道方圆几千里。鲲变成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方圆有几千里,大鹏展翅高飞,翅膀如同天边的云彩。这只大鹏,乘着狂浪滔天的大海之风,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向南海,而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子。
这想象力,这境界,简直是足够大足够高远。但庄子说这个不是他想出来的,是有一本叫《齐谐》的书记载的,而这本书是专门记录世间稀奇古怪的事情的。
《齐谐》说,大鹏飞往南海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远达三千里,它凭借着向上的旋风,凭借着六月海上的狂风一直向南飞,那云气,如同野马奔腾,那尘埃漫天飞舞,大自然的生物都在用气息相互吹拂。天色深蓝,这难道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无际而显示出来的呢?大鹏在九之上俯视下界,是否也像我们人类一样,仰视天空而无法辨明真正的天的颜色呢?
这一段,提供了几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一是小鱼卵如何变成大鹏?二是大鹏鸟如何能够从北冥飞到南海?三是大鹏眼中的天,与我们人类眼中的天是否是一样的?在下一段,庄子将给我们做出解答。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说,假如积水不够深,就无力托起大船,你在堂中的凹地之中倒一杯水,那么小草也可以当船,假如你拿重一点的杯子放在水里,杯子就会下沉不动,那是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同样,假如风不够大,自然就无力托举起大鹏的翅膀,而大鹏凭借厚实的风力,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够阻拦它,然后它才会谋划飞向南海。
庄子其实是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人生若要大成,就要做足做实准备的功夫,如同从小鱼卵到扶摇直上九的大鹏一样,成功需要我们历经无尽的磨难,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境界往往来自大磨砺。成功之人必先不断积累自己的“势”,因为,北海不大,鲲就无法变成大鹏;风不大,大鹏无法翱翔;水不深,则无力托起大船,因此人若成功必先养势,这个势,包括学力、眼界、道德修养等,一旦积累到深厚之势,则终有一天,我们将如大鹏一般扶摇九天。
第二,庄子说,大鹏俯视下界看到的是深蓝之天,这与我们仰视天空看到的颜色是否一样呢?其实是在暗示我们,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了我们可以走多远。一个心灵闭塞目光短浅的人,是注定看不到美丽的风景,活不出成功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