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西安事变”的余热似乎还未散去,***等***,在国内外一片喧闹声中正式进驻延安城。
因为是岁末,城中各处透露着一股过年的气息,很多农民到城里采购年货,士兵的脸上也洋溢着对新年的期盼。
不过,***似乎顾不上,从去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到12月中旬的张扬兵谏(西安事变),突发事件一桩接一桩,稍有不慎中国共产党就可能落入日寇的圈套,自己人打自己人,从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延安
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几乎是日理万机,对内要部署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对外要发动舆论攻势,先后给国民党左派元老写信,给各大军阀首领写信,接受外国记者专访,阐述党的主张,忙得几乎夜不能寐。
不过就在这百忙之中,1937年1月30日,***依然抽出时间,做了件看似不痛不痒的“闲事”,洋洋洒洒600字,专门写了一封亲笔信,为一个特殊的人物庆贺60大寿。
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要专门为他贺寿?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交集?
▲1937年***在延安
***百忙之中惦念的这个人,名叫徐特立,1877年2月1日出生于湖南善化(今属长沙县),是***的湖南老乡,年纪却比***大了约16岁。
写这封信的一个月前,***刚刚度过了43岁生日,那天恰好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得到妥善解决,似乎像是上天送给***的特殊生日礼物。
不过,真正让***在百忙之中如此大费笔墨的原因,显然不是同乡那么简单,两人的交情显然远超过同乡。
在同乡之上,他们还是一对师生,不过跟普通的师生不一样,他们更像是互为师生的关系。
▲1936年,***和徐特立在保安
一开始,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徐特立是教授教育学、修身课程的知名教授,而***只是一名勤奋好学的青年学生。
后来,尤其是1927年之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长征途中和延安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们似乎逐渐调换了角色,学生成长为高,老师反而把自己当成了“学生”。
1947年,当听到别人对自己孙女说,“你爷爷曾经是***的老师”时,徐特立十分严肃地反驳了这个观点,认真地回忆说:
“***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听过我的课,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师,而***则是我的终身之师。在旧社会,我想对人民贡献一点力量,但摸索了几十年,找不到出路。1927年我读了***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到启发,看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一个是懂得感恩的聪明学生,一个是谦卑有礼的好学老师,***和徐特立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徐特立
从1913年相识,到1968年徐特立去世,他们之间的交往绵延了半个多世纪。期间,也曾面临过重重考验,从物质的诱惑,到名誉的诱惑,到生命的威胁,幸运的是,这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成功应对了。
尤其是徐特立,在许多次共产党需要他的时候,坚定地站在了党,站在了学生的背后,用实际行动为***摇旗呐喊。
这种坚韧和支持,赢得了来自学生***的充分尊重和感怀,所在1937年徐特立六十大寿之际,哪怕再忙,哪怕再愁,***依然抽出空来,认真写了这封书信,表达对徐特立的感激和尊敬。
“徐老先生: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给徐特立的贺信
事实上,徐特立是1927年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严格来讲,并不算第一批入党的元老,不过在他身上更可贵的是,当时他已经是50岁“高龄”。
对徐特立来说,年过半百,拥有着幸福圆满的家庭(妻子和四个儿女),拥有着收入高、地位好、受人爱戴的工作(长沙师范学校校长),拥有着颇为光明的政治前途。
另一方面对党来说,1927年正面临着的困境,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共产党员被屠杀、被胁迫、被殴打,很多人选择了叛变,刚刚诞生6年的中国共产党,似乎危在旦夕。
然而在这种极大“落差”下,徐特立的行为令人“大跌眼镜”,他选择放弃一切,加入中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这是美国记者,***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对徐特立的一个评价。不过从现在看,叛逆似乎还不够,更准确的评价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觉醒”。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危险的时刻入党,很多年之后,徐特立曾对斯诺解释过原因,他说:“我早想当共产党,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忽经罗迈同志(李维汉)介绍我入党,实出我意料之外。从此解决了我在政治上的苦闷。”
这段话透露了一个意思,徐特立之所以1927年入党,既是偶然得之,又是刻意为之。
偶然是指,1927年发生反革命,党陷入困境,这是许多人没有料到的特殊时刻;刻意是指,徐特立之前的许多行为,不管是创办学校,还是43岁赴法勤工俭学,其实都昭示着徐特立本神对共产革命的追求和向往。
所以,在1927年这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间节点,面对国民党的政治诱惑和生命威胁,徐特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宣誓仪式,没有考核期,直接投入到了共产革命的洪流中。
▲徐特立
当时在汉口,有朋友听说徐特立要加入共产党,谨慎地前去劝说,徐特立义正严辞地对朋友回答道:“革命成功了,多一个人少一个人都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才需要我们来干,逃跑算什么!”
身为大学教授和知名教育家,徐特立的公开入党,极大地振奋了党内,也许这就是为人师表的号召力吧。当时党内很多人将徐特立的入党,比做“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特殊的时刻,加上特殊的身份,使得徐特立的入党变得比“金子”还要珍贵。
很多年后,回想起当年这一幕,学生***依然无法忘怀,他在信中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徐特立
1930年12月30日,53岁的徐特立在结束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后,顾不上与妻儿欢喜团聚,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中央苏区,正指挥第一次反“围剿”的***,在紧张的战斗之余,特意抽空热情地迎接恩师的回国。
“徐老呀,我们又碰到一起来了!”一见面,***就喊出了标准的湖南口音,徐特立听到顿感亲切,师生久别重逢,亲切地相互拥抱在一起。
徐特立
之后,在中央苏区,徐特立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在中央政府教育部长位置上,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夫教马夫,伙夫教伙夫,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这是徐特立和***多次商讨后,总结出来的扫盲口号。
一个是军事家、政治家,一个是教育家,***和徐特立这对师生,在赣南闽西这块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和热血。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开始长征,57岁的徐特立,不顾年迈体弱,拒绝留下来毅然加入了长征的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当士兵们撑不下的时候,爬到山头大声呼喊,鼓励队伍前进。
徐特立的存在,对红军队伍来说,就像是定心丸,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年士兵做表率,终成功挺过了艰难的日子,抵达了陕北。
▲徐特立
1937年1月30日,正值徐特立60大寿,***百忙中亲笔为老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书信,称赞他是党内所有同志,包括他自己,都需要终生学习的人,语言真挚诚恳,读来令人感动。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 泽 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于延安
1947年1月,徐特立七十大寿来临之际,***专门隆重举行了一场祝寿大会,朱总司令亲自主持,高度称赞徐特立“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传统”,***更是亲手送上寿糕,并在上面题字:“坚强的老战士。”
身为“延安五老”(另外四个:吴玉章、谢觉哉、、),徐特立是其中年纪大的一个,德高望重,受到包括***在内许多人的特意关照。
▲徐特立
1947年3月,胡宗南举兵20万入侵延安,***化名李德胜,决心率干部撤离。离开前,***专门来到了杨家岭徐特立的窑洞,询问老师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当时考虑到徐特立年岁已高(70岁),徐特立的干女儿趁着父亲不在,便果断开口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们需要一个热水瓶,因为她之前听说了***有两个热水瓶。
***听到后也没说什么,点头笑了笑,然后就起身离开了。徐特立回来后,听说了女儿的鲁莽之举,有些生气地厉声说:“***很辛苦,又在斗争前线,更加需要,我要什么热水瓶呢!”
恰在此时,***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热水瓶,听到徐特立的指责,赶忙解释说:“徐乾做得对,不应该批评,我还要表扬她呢!”
听到***的关怀,70岁的徐特立湿了眼眶,***见状又专门嘱咐他说,撤离路上风吹雨打,要多骑骡子,少走路,之后便离开了。
▲经历长征的四老
从1927年入党,到1947年,二十年时间里,徐特立的一言一行都令所有人自愧不如,虽然年迈但是从不自甘堕落,所以***在1937年的亲笔信中说,“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
四、老当益壮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等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逾古稀的徐特立,为了鞭策自己进步,制定了长达20年的学习和工作计划,他对好友谢觉哉说,人一天没停止前进,就没有老,一旦停止前进就老了。
不过岁月不饶人,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徐特立记忆力开始衰退,1956年主动提出了辞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不让贤怎么能安心呢?”
此时徐特立已经是近80岁高龄,距离他1927年入党已经过去了近30年时间。
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巨变,从混乱的军阀割据时期,到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很幸运,徐特立亲眼见证并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三十年,***发生了巨变,从众人鄙弃的农运王,到高,很幸运,***得到了来自恩师的无条件信任和支持。
三十年,徐特立也发生了巨变,从年过半百依然迷茫的教书先生,到广受所有人爱戴的党的元老,很幸运,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和徐特立,如果说***是新中国的创立者,那徐特立更像是新中国的耕耘者,他们一个在台前冲刺,一个在幕后加油,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共同创立了这个前所未有的辉煌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