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祖新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目送》里的一段话,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里面包含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情感共鸣。这本书,对于时间而言,是对生命的目送,她的儿子华安,在上小学的第一天,龙应台和他手牵着手,小小的手,圈在妈妈的手心里,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当华安十六岁时,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龙应台送他到机场,告别时例拥抱,龙应台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已经长大的华安,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龙应台依旧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悠忽不见......作者以她饱满的深情,写尽了母子从小到大的点滴变化和感情。正如女作家所言: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记起当年,我的女儿上幼儿园时的情景。自她出生,就一天也未曾离开过妈妈。我近总是回想她小时候的样子:离开我一刻也会到处找妈妈的那个小女孩,那个上幼儿园时看着我离开时哭成泪人的小女孩。渐渐地,她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很快融入那个大集体,每天我送她到幼儿园门口,目送着她蹦蹦跳跳着像个快乐的小天使,走进那个充满童趣的乐园。
上了小学,我每天用自行车载着她往返,来到实验小学校门口,看着她背上卡通书包,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带着灿烂的笑脸对我说一声“妈妈再见”,一阵风似的伴随着校园广播飞跑进去。每天放学时,喜欢看着她和小伙伴们走出校门,东张西望地寻找妈妈的期盼眼神,那时我觉得自己像个老母鸡在保护着她,更喜欢她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小嘴巴叽叽喳喳不停地给我讲班里的各种趣事。
升入初中,我们选择了走读,依然每天接送女儿。那时功课开始紧张起来,路上与我的沟通也尽是学习的话题,我那时能做的就是倾听和加油。当她进入青春迷茫的年龄,有烦恼、也有欢笑,更多的是遇到学习困难时的坚持,我俨然她的知心朋友不断鼓励着她,帮她看清前面要走的路。每天晚上下晚自习,瞬间涌出校门熙熙攘攘的学生群里,总能很快捕捉到她的身影,我呼唤着她的乳名,像小时候一样为她披上早已准备好的外套,母女俩有说有笑地一起回家。
考上高中,家里距离学校不远,我还是每天负责接送她,繁重的学业让我们彼此少了许多话语,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三年的高中生涯,紧张而充实。每每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已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冬天的早晨,漆黑一片的室外寒风凛冽,我坚持开车送女儿上学, 一路上用无声的陪伴温暖着她。到达二中校门口,在路上还在一直背单词的女儿,下车后头也不回地匆匆奔向教学楼。风雨无阻的高中,每天早上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消失在莘莘学子中,渐渐淡出我的视线才肯离去,珍惜陪伴的每一天。
成长,有时仅仅在某一瞬间,终于,她走过18岁成人礼仪式,顺利考入大学。我沉浸在既高兴又惆怅的情绪中。高兴的是,孩子终于要踏上人生新的旅程,惆怅的是,离别的日子愈来愈近。在我的目送中,她要远离和我生活的这座小城,从此以后便是一个人在远方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也要任她远走高飞......
如今,女儿已经是大四的实习生,目前在另一座城市的实习单位工作,她勤奋好学,深受大家的喜爱。实习工作之余,她还擅长各种烹饪技术,在居住的公寓里,自己蒸发面的肉馅包子、烙油饼火烧,炒的各种青菜色香味俱全,她不再是过去那个娇弱的小女孩,变成了烧菜煲粥样样拿手的小厨娘。我不禁惊叹她何时掌握的这些厨艺,她笑着向我透漏:忘不了从小到大,每逢过年就被姥姥逼着帮忙包饺子,平时在家里喜欢看姥姥做饭,慢慢就都学会了,只是没有机会展示而已。“元宝馄饨也会包,回头我来教你好了”。上个周末,她又利用蒸包子剩下的肉馅,捏成好看的元宝形状馄饨。关于做饭,台湾作家龙应台是这样在《目送》中描述的“为谁”:孩子大了,发现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菜做饭的人,而长大了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真的,不好说。
有人说,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之爱,终指向别离。不是吗?我和女儿无疑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目送她长大、上学、走向另一个城市工作,继而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青年。真心喜欢《目送》这本书,打开它,重拾陪伴的一路美好。
壹点号牛牛的书香小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