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耻辱”杨振宁曾问民族英雄邓稼先:研发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
邓稼先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10块钱,曾经是原子弹、氢弹研发计划参与者的高奖励。
当时经济十分困难,整个科研组获得的总奖金才一万元,分为10元、5元、3元的级别发下去,邓稼先得到了高奖金——10元。
杨振宁听后十分吃惊,原子弹、氢弹研发计划参与者的高奖励竟然如此可怜,自己随便一个小项目的研制奖金也是这个的数十倍,百倍!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是的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他的父亲名邓以蛰是有名的美术家和美术学家,担任过清华和北大的哲学教授,而他的祖父也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就是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打造了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北大的国学大师,许鹿希的父亲是北大博士生的导师,他们同为北大教授,自然交情甚笃。随着两家的交好,来往密切,邓稼先和许鹿希那是从小就认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邓稼先自幼顽皮捣蛋,小时候的邓稼先就有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因为将日本国旗撕碎踩在脚下,不得不被迫转学去了昆明。
直到七七事变,北平陷落,邓以蛰一家逃往云南,当时的邓稼先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回京后,在北大医学系当物理助教,你说好巧不巧,他遇到了还是学生的许鹿希。邓稼先的物理课讲解得很好,许鹿希也学得认真,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好,但那时,一心求学的他们并没有确定关系。许鹿希深受母亲的影响希望成为有知识的独立女性;邓稼先则抱有科学救国的志向,他们都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断奋进。
4年后,许鹿希顺利完成了学业,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年轻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
1948年邓稼先到美国去的时候,袁永厚说很快天就要亮了,你先别走。彼时的邓稼先明白老领导的意思,他只坚定地讲了一句:“将来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
就在归国3年之后,邓稼先终于和恋爱许久的许鹿希成婚。那时,他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她是医学院的教员。家世相当、青梅竹马、彼此爱慕,旁人都说,这是佳偶天成。
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有了一双儿女,远在邓稼先还没有接受“机密任务”之前,两人的日子过得是甜蜜幸福。
女儿刚会叫爸爸,他总要她叫一声,再叫一声,孩子会的话多了,他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叫“爸爸”,还要叫“好爸爸,好爸爸,十分好爸爸”,这样变化着直到找不出形容词才行。儿子喜欢抓蛐蛐,他亲授经验;年节时,父子俩比赛放甩炮。这时的他就像个“大孩子”,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对许鹿希来说,在她的眼里:“他虽然当了爸爸,也跟孩子一样,他永远是没成年的成年人。
许鹿希回忆说:“邓稼先总能有意无意地为家人创造这种幸福感。”
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美英等国的钳形包围,“中国一定要有原子弹”。
1958年8月的一天当时的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稼先同志,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大炮仗?”邓稼先立刻明白这是原子弹,他点了点头。随后邓稼先回来得有些晚了。
许鹿希感觉他有心事,面对妻子,好多次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月亮到了中天时,他把手放在许鹿希手上,邓稼先终于开口了:
“我可能要调动工作了”
“你要调到哪里呢?”
“是做什么工作?”
“不知道,也不能说。”
“给我个通讯地址,好吗?”
“这不行。”
“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
沉默了一会,他忽然很坚定地抬起头,说:“我要去做一件事,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这件事就是为新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许鹿希不知道但是她看着他说到:“那我支持你”
就是这么一句话,为了话里这短短的五个字她奉献了她的一生。离家的那一年,邓稼先34岁,许鹿希30岁,女儿4岁,儿子两岁,家里还有四个老人。
接受任务一年后,邓稼先就与妻子许鹿希匆匆一别,在荒凉的大漠上开始了研究和试验。为了在天边亮起那耀眼的蘑菇红云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布泊的戈壁荒漠上,120米高的铁塔托举着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巍然矗立,从70公里以外的屏机场用肉眼便清晰可见。
随着起爆的结束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直冲云天,好像升起了半个太阳。数秒钟后,一声天崩地裂般的惊雷震撼长空,气浪奔涌,排山倒海,令人心魄悸动……,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全国沸腾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新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他又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快的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全当量氢弹空爆试验成功,这是继新中国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地爆原子弹和1965年5月14日在罗布泊空爆之后,在范围内所掀起的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核幽灵的震荡。
在1979年的一次空投核弹过程中,出现了事故,为了保护年轻人,邓稼先抢着去捡,他的身体受到了极为严重的辐射伤害。他开始快速地衰老,头发白了一大半。
1985年,邓稼先回京开会,体检时发现了恶性肿瘤,被医生扣在医院不让走了。在解放军301医院南楼5层的16病床上,虚弱的邓稼先正躺着接受输血。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后的阶段。许鹿希在病床边,为邓稼先念着刊登了他奋斗岁月的特别报道,念着念着,她的声音哽咽了,邓稼先的身体在床上缩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而作为医学教授的她,对此却束手无策......
而对于许鹿希,每一天都变成了煎熬,爱人就在眼前,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除了更理解他的疼痛,其他后一次回家,许鹿希做了他爱吃的菜,但两个人都没怎么吃。邓稼先提议走一走。他们走过家属院、小卖部,来到了八一湖,这是他之前经常游泳的地方,幽静的蓝绿色湖水在阳光下闪着亮光。
他们在湖边坐下来,风吹动着许鹿希的发丝,邓稼先看得怔住了。
“稼先,你在看什么?”
“你的头发好像长了些,这样也好,这样更好看。”
湖上隐约飘来歌声:“我要去那里,那里没有战争,我要去那里,那里有开满菊花的芬芳,我要去那里,那里有我的好姑娘。”
岸边的两个人紧紧握着手。
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在病房撑起虚弱的病体,接受了全国劳模的奖章和证书。
回想起自己这一生,没有丝毫后悔与埋怨,只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很简单地问了夫人许鹿希一句:“鹿希啊,你说再过30年,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仅仅过了12天,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逝世。弥留之际的他躺在许鹿希怀里,望着这个为自己奉献一生的女人,满眼愧疚。邓稼先虚弱地吐出六个字:“希希,苦了你了。”
许鹿希早已泪流满面。
随后邓稼先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