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诵人#宋神宗年间,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在王安石推进下兴起,变革涉及各个领域,富国强兵成显著,却因损及官僚利益,加之执行不当导致“民贫”,在实行15年后夭折。王安石因变法毁誉参半,终黯然隐退。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一千年来饱受争议,有人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也有人说他是“完人”。不管怎样,他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饱受争议的则是“王安石变法”。今天给大家说说“王安石变法”,千年前王安石是怎样力排众议,推行新法,变法取得怎样的果及为何后来变法失败了?
变法的背景:洋洋洒洒《万言书》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短期内,这种统治模式消弭了“兵变”隐患,结束唐朝灭亡以来的战乱,对宋朝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到宋朝中期,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开始显现,冗兵、冗官、冗费等现象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百姓苦不堪言。
在朝及在野的诸多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继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后,以王安石为首的又一批改革派悄然兴起。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在江西抚州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王益是临川知县,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年少时颇具才名,过目不忘,下笔成章,深受欧阳修的赏识。
16岁时,跟随父亲到处宦游,一路上观察,体验民间疾苦,为他后来改革提供事实依据。21岁中进士,进入官场,他为官勤谨,处事不落窠臼,每一任期政绩斐然,每到一处深受人民的爱戴,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注意,认为他是可造之材。
时任宰相的文彦博曾向宋仁宗提议越级提拔王安石,欧阳修也曾向朝廷举荐他,但都被王安石拒绝,人家都求之不得,他却以“去京城做官,房价太高,住不起,花费太高”而拒绝,他宁肯去地方做官,也不愿去京城,可见王安石不是一般人。
王安石辞谢美官的声名遍及朝野,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官员士子都以能见王安石一面为荣。后来,王安石在推辞七八次后,终于却不过朝廷盛情,就任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一职。
王安石虽然来到京城为官,却想着地方百姓,经过多年在基层的考察,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他有感于社会弊病,向宋仁宗呈上《万言书》,极力言说变革对巩固统治、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在《万言书》中,王安石提出“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新颖理论,而深刻地阐述时局及社会积弱、积贫的弊端,洋洋洒洒万余字,极力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可惜的是,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提议。
王安石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能等待时机。
雷霆手段施新政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为颖王时,就已久慕王安石的大名。即位后,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江宁府知府(今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带),不久又召他进宫,询问治国之道,王安石告知宋神宗“择术为先”,又在与宋神宗的数次奏对中多次表示,应法尧舜简明而不繁杂的治国方法,如果擅于“识人”“择人”,则贤者自来,奸佞必去。
公元1069年,宋神宗认可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的治世要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委任王安石和陈升之为主管,开始实行新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法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百姓对此多有怨言,甚至出现为逃避保甲自行断指、断腕的极端做法。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弹劾王安石,但宋神宗对他始终信任与尊敬。御史中丞吕诲指出王安石“过失十事”,受到宋神宗贬谪。王安石因反对声音大怒,宋神宗对其从中调和,不断安抚他,听从王安石“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的谏言,继续重用王安石。
王安石实施变法的决心极为坚定,对反对变法的人施以雷霆手段,一一排挤出权力中心,哪怕至交好友也不能幸免。司马光曾与王安石交情深厚,却因新法上意见不合而闹辦。好友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书反对“青苗法”,被罢免职务。文彦博、欧阳修等那些举荐他的朝中大臣,都遭到宋神宗的贬谪罢黜。其余因持反对意见而被贬的御史、谏官不计其数。
新法实施期间,宋朝多次遭遇天灾,出现彗星等被古人认为不吉利的天象。反对派借此大做文章,认为所有异象都是王安石的过失,就连两宫太后(慈圣太皇太后、宣仁高太后)都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久而久之,宋神宗对王安石有了猜忌之心。
熙宁七年(1074年),罢免其宰相职位。第二年,神宗又重新拜王安石为宰相,但君臣间已然生出嫌隙。两年后,王安石辞相外调。
公元1085年,宋神宗薨逝,宋哲宗即位,任用司马光为相,悉数废除王安石新法。至此,新法共实施15年,以失败告终。次年,王安石病逝。
新法的先进性及局限性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新法以王安石《万言书》为纲,着重于“生财”“治财”。他在大多名士精简军队和官员、“罢官而止俸”的改革思路中独辟蹊径,提出以增强金融为重心的思想,在当时的宋朝乃至世界都是极为超前的。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法极为推崇,称“中国人知金融为国民经济之命脉者,自古迄今,荆公一人而已”。
新法在富国强兵方面的成极为显著。比如,“青苗法”允许百姓在播种和庄稼未收时,可一年两次向官府借钱借物,等收成好后再行归还。“免役法”允许百姓、乡绅、官僚等缴纳钱财来免除服役。“方田均税法”按田地好坏、数量收取地税。缴纳的税款及借款大大改良了积贫局面,使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日益丰厚,可供朝廷20年之用。
“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强兵之法的推行提高了军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改良了积弱局面。
与此同时,新法的超前性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使原来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青苗法”变成农民不得不年年负担的高利贷,“实不出本,勤民出息”;“免役法”变成百姓多缴纳的一种役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保甲法”出现“困民财力”,“夺民农时”的现象……
王安石一心求变,将旧法一概否定,废除了一些原本利国利民的制度,加上王安石为人执拗,一意孤行,造成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结语改革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牺牲的。王安石一心为国,为改革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势必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只不过在当时士大夫阶级利益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改革不成功罢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安石变法终究败给了现实。他是一位孤独的改革者,力排众议求改革,只不过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时期的贫弱局面,但他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诗歌,犹如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明珠”,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