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板眼
京剧中的板眼就是戏曲音乐或唱腔的节拍形式。京剧板眼形式有:无板无眼、有板无眼、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所谓无板无眼是指节奏“自由”, 相对唱腔的散板而言,如《生死恨》的大段二黄唱腔的末句“留下这清白体还我爹娘”;有板无眼是指流水或快板唱腔,其曲谱形式为“一拍子”或1/4标注,即每小节一拍,这一“拍”统称为“板”,如《淮河营》的“此时间不可闹笑话”;一板一眼多用在原板或二六唱腔中,其曲谱形式为“二拍子”或2/4标注,即每小节两拍,第一“拍”统称为“板”,第二“拍”统称为“眼”,如《洪羊洞》的二黄原板“为”、《霸王别姬》的西皮二六“劝君王”等;一板三眼是指各种慢板或南梆子唱腔,其曲谱形式为“四拍子”或4/4标注,即每小节4拍,第一“拍”统称为“板”,第二、三、四拍都笼统地称为“眼”,第二拍称“头眼”,第三拍称“中眼”,第四拍称“末眼”。一板三眼多适用在南梆子、慢板唱腔中,如《霸王别姬》的南梆子“看大王”、《文昭关》的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等。
舞台上,鼓师对音乐和唱腔的板眼起“监督”或“掌控”作用,也有“指挥”说。通常在音乐或唱腔的“板”的位置上,鼓师左手所持的檀板就击一下,其他“眼”的位置就用右手所持的鼓楗子击点。
另外,我们日常所说或碰到的成语“一板一眼”、“有板有眼”,都是源于戏曲术语。都表示说话、做事认真、靠谱,有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