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中国时任访日,参加TBS现场直播节目。节目中有一位大阪家庭主妇向提问:“您喜欢的歌曲是哪一首?可以给我们唱几句吗?”回答道:“我喜欢的歌曲,如果要唱的话大家都要起立,还是算了吧。”什么歌曲唱的时候大家都还要起立呢?
毋容置疑,当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了。中国传唱广的歌曲,民众喜欢熟悉的歌曲,就是国歌了。
谈起国歌,我们又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个被国民党特务抓捕逃亡日本,客死他乡的“人民的音乐家”,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出生于在有多民族的云南,母亲彭寂宽是傣族。父亲在聂耳4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母亲一个人拖三个孩子艰难为生。
母亲白天操劳工作,夜里做针线活至深夜,她一边做手上的活计,一边给孩子们唱动听的云南民歌,讲杰出先贤的故事。
聂耳从小沉浸在热爱学习和传统艺术的氛围里,母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热爱歌唱的自得其乐精神,令她的儿女们在正直勤奋、喜爱钻研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也为聂耳后来创作革命歌曲奠定了基础。
聂耳小时候,邻居是个做家具的手工匠人。聂耳初从他那儿学会了吹竹笛,后来又从别的大人那里学会了二胡等民族乐器。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小小音乐家。在学校里也担任指挥家,后来毕业后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乐团工作。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代岁月多灾多难又比较动荡的几年。1927年,初中毕业后,15岁的聂耳进入了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过五卅运动后,云南局势也是风起云涌,当局强压当地共产党,不断抓捕残害地下党员。
小学女教师赵琼仙在当时引发关注,她是云南颇为少见的女共产党员,又是女性解放运动的领导,她宁愿忍受酷刑也不开口招供,后被处死。兄长聂叙伦这样描述聂耳得知此事的情形:
“一天,我们正在家里吃饭,聂耳匆忙回来了。母亲招呼他吃饭,他低声地说:“我不想吃。”他脸上表情很异样,像有一肚子火要发作似的。
我问他是不是生病了,他忽地用拳头猛击一下桌子,愤愤地说:‘听人说今天要枪毙恩光小学的赵琼仙老师!她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杀害她?!’
关于赵老师,我听人讲过,她是一位热心教育工作的好老师,小学生们对她都很敬爱,为什么要枪毙她呢?我放下碗筷对聂耳说:‘走!我们去看看’.....
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押着三个反绑着手、脚戴镣铐的人走了过来。他们闪着仇恨的眼睛,高挺着胸膛前进。女的就是大家熟悉的赵老师,她双脚戴着镣铐,步履艰难。
从人群中突然冲出两个小孩,边哭边喊:‘赵老师!赵老师!.....’聂耳和我的泪水这时也忍不住夺眶而出。聂耳扒开人群就要冲上去,我紧紧地拉着他,生怕闹出事来连他也被抓走。”
少年的聂耳,已经有很强的革命意识,并且他一路坚持学音乐。1930年的春节,聂耳与赴玉溪公演话剧《春闺怨》,聂耳是主角。
《春闺怨》描绘的故事与云南当时的现状接近,这出戏好评如潮,却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注意,当局认为戏剧研究会的背后有共产党的支持,有消息称要抓捕聂耳,聂耳被迫逃往上海。
到了上海,聂耳加入了联华影业公司成立的一支乐队之中,也在这里将自己的名字由“聂守信”改成了聂耳。
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聂耳感受着亡国的悲哀,开始想做“革命的音乐”
在上海的时候,他结识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的负责人——田汉。两人不管是生活还是音乐方面都谈得来,决定一同创作一批革命歌曲,来“唤起中华民族抗日救国”。
当时田汉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在田汉的引导带领下,聂耳也于1933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聂耳为独幕话剧《饥饿线》创作了插曲《饥寒交迫之歌》,同一时期,她还为一个卖报少女,写出了后来也唱响大江南北的《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相信很多70-80后都听过这首歌曲。
1935年3月,《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写词,聂耳作曲。
聂耳将作曲初稿送给导演及同事们看,得到一些建议。后得知被捕的危险迫近眼前,他携带初稿乐谱匆匆赴日,在旅途中完成了修订。
聂耳迟在5月初向电通公司寄出了定稿乐谱,收件人是孙师毅和司徒慧敏。因此有人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日本完成的”,这也算说得通吧。
《义勇军进行曲》经影片放映、电台广播、唱片播放、合唱团演唱,迅速广为流传,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此歌众望所归地被选为国歌。数十年内唱响国内和世界各地。
逃亡日本几个月后,1935年7月17日,聂耳同自己的友人李相南、滨田秀子等人结伴前往鹄沼海滨浴场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他虽然只有短暂的 23年,但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近代中国史的激流中奋进,他创作的歌曲成为中国革命者的心灵支柱,他的音乐和精神,都将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聂耳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