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周朝国势衰微,周天子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几乎为零。为了扩张势力,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不断发动战争。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这样一种连年征战,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社会风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发生在诸侯国王室之中的宫廷丑闻,不顾礼义廉耻,违背人伦道德,变态程度令人咋舌。在《国风·邶风·新台》,一位无名诗人就借一位新娘的口吻讽刺了卫宣公的无耻与丑陋。历史记载:卫宣公驼背鸡胸,是个奇丑无比的糟老头子,极其好色荒淫,连自己的儿媳都不放过,竟然霸占了自己的儿子的新娘。真是一只“癞蛤蟆”毁了一桩好婚姻!
国风·邶(bèi)风·新台
新台有泚(cǐ), 河水弥弥。 燕婉之求,蘧篨(qú chú)不鲜。
新台有洒(cuǐ),河水浼浼(měi)。燕婉之求,蘧篨(qú chú)不殄(tiǎn)。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其中,“鸿”就是蛤蟆的意思。本来是一桩很美好的婚姻,不了却被迫嫁给了一只“癞蛤蟆”,奇丑无比的卫宣公。诗歌用癞蛤蟆的形象,把人们对卫宣公的憎恶与新娘的悲伤和无奈,描写地幽默生动,极尽讽刺。但是在幽默的语言之下,是诗人对新娘的深切同情,充满了悲剧色彩,笑中含泪。诗句中的这位新娘就是宣姜,一位来自齐国的公主,十分美丽。
新台明亮辉煌,河水清澈,流淌不息。本以为要嫁个好郎君,夫妻和美,谁知道却嫁给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新台高耸入云,河水气势宏大。本以为要嫁个好郎君,谁知却丑的叫人没眼看;只好渔网去捕鱼,本捕条好鱼儿,谁知道却网住了一只癞蛤蟆。本想找个好夫君,谁知道丑成这个模样!
在诗句,诗人站在新娘的角度,用极其诙谐的语言把荒淫丑陋的卫宣公比成了一只癞蛤蟆,十分形象生动。估计,今人常说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来源于此吧。对于卫宣公的丑陋与变态,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于是,人们就创作出了这样一首民歌来讽刺他的的丑恶行径,含蓄而辛辣。
在《诗经》三百篇中,《国风》应该是受后人喜爱的内容了。为何?因为《国风》中的内容多数都来自老百姓,反应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爱憎,是属于人民的歌声。正如《邶风》中所表现的那样,人民的眼睛永远都是雪亮的。对于卫宣公的无耻行为,老百的心中是极其鄙视和憎恶的。
癞蛤蟆很丑,但是统治者的荒淫与无耻行为比瘌蛤蟆丑陋千倍。在《国风》中,还有很多像《邶风》这样的诗篇,诗人借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来或赞美或讽刺上层统治者,将人民心里的爱恨用诗歌的形式演唱了出来。它是属于人民的诗篇,它永远都不会被历史遗忘。
(注:文中图排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