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笔墨网
菜单
唯美句子 励志句子 伤感句子 人生感悟 心情句子 爱情句子 经典句子 句子大全

夏时幽赏|西子湖畔三生石

来源:经典句子 发布时间:2024-06-22 10:52:35 点击:59次
笔墨网 > 优美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 夏时幽赏|西子湖畔三生石

大家是否有过那种明明是初见,却又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如同《红楼梦》里宝黛初见,贾宝玉只一眼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林黛玉也心有所感:“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宝玉可没有随口胡说,两人当真是有着木石前盟的前世之缘的。《红楼梦》第一回中记述道: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

上文提到的三生石,多数人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它总会出现在那些与前世相关的故事里。看,就连《红楼梦》也要在故事情节里加上这么一笔。

关于三生石,在我国流传广的说法是,三生石能够映照出一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来世。传说人死后灵魂会到阴曹地府,并在忘川河畔矗立的三生石前停留,在投胎前,每个灵魂都要喝下孟婆汤忘记一切才可以转世,也不会记得任何身前与身后之事。

但即使是喝了孟婆汤,也许在某个时刻,人们还是会产生一种恍惚之感,就如宝黛初见之时一样,明明是初见,却又觉得似曾相识。因而,在那些与前世相关的传说故事里,三生石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可神话故事里的三生石位于冥河之畔,那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三生石”呢?答案是……有!

全文字数:3997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现实里的三生石就在杭州三天竺附近。

关于三生石,众多文人墨客都有在诗词文献中引用。比如明朝人高濂就在记述杭州美景的《四时幽赏录》中做了如下记录:

中竺后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传为泽公三生遗迹。山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浥清辉,四野清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谈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胜处矣。忽听山头鹤唳,溪上云生,便欲驾我仙去,俗抱尘心,萧然冰释。恐朝来去此,是即再生五浊欲界。


▲作品来自沈浩老师 出版在沈浩《美丽杭州·四时幽赏》创作特辑中 尺寸:纵三五厘米 横一三八厘米

把《四时幽赏录》中的记录用大白话描述,大致讲的便是中天竺寺的后山里有三生石,相传为圆泽和尚三生故事的遗迹。这里环境幽美,荫蔽炎日,暑天的月夜和友人禅僧,用泉水煮茶,谈道说禅。在这清凉宁静的景致里如同仙境一般,听到山头的鹤鸣声,就仿佛要升仙了。高濂直叹离开此地就像重生在了五浊欲界里。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美景与传说,令高濂生出如此感慨呢?

这得从三生石的“三生”说起。


三生石的传说早记载于唐代袁郊《甘泽谣》,该传说大致讲的是一位名叫李源的人,与一位名为圆观的僧人为至交,在一次相约游玩时,圆观想要从长安走北部进入蜀中,而李源想要经长江走水路。后圆观便依了李源,选择一起走水路。

在途中,两人偶遇了一位已经怀孕三年的妇人。圆观一见妇人便落下眼泪,并对李源说妇人肚子里怀的就是他的转世,之前不愿走此路便是害怕遇见后要投胎转世。之后圆观便与李源约定,在孕妇生产后三日相见,如见之一笑便是认出了对方。同时,还约定了十二年后在杭州天竺寺重逢。

▲三生石在杭州的三天竺寺附近,图片截取自高德地图。

三日后,李源依约前往妇人家中,婴儿见了李源果然笑了出来,李源便立刻相信这就是圆观的转世。

十二年后,两人也顺利在天竺寺相见,但此次重逢却没有更多的叙旧,因为圆观认为两人已经不是一路人,还是不要接近的好,还吟了两首竹枝词: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因为这则故事,后人便都将天竺寺后山的三生石附会为圆观与李源相见之处。

▲三生石

虽说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李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李源为李憕少子,其父李憕为礼部尚书,后在安史之乱中遇害,被载入《忠义传》。李憕殉国时,李源年仅 8 岁。

《旧唐书》载其生平曰:“憕有子十余人,二子彭、源存焉。源时年八岁,为贼所俘,转徙流离。.....洛阳之北惠林寺,憕之旧墅也,源乃依寺僧,寓居一室,依僧斋戒,人未尝见其所习。”从李源的生平来看,在寺庙居住的他与一僧侣成为至交好友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甘泽谣》里圆观与李源的故事几乎是后世所有三生石故事的母本,之后也有了众多改编和模仿版本。

其中苏轼改编的《僧圆泽传》名气大。宋神宗元祐六年三月六日,苏轼时任杭州知州,因为被召还返京,与诸位朋友作别。到天竺寺时,僧人惠净以丑石赠行,乃“书《圆泽传》以遗山中”。

苏轼版本的《圆泽传》中将主角之一的圆观改为了“圆泽”,以及两人十二年后重逢改为了十三年后。虽然于原版有出入,但苏轼的名气让很多人在传播三生石的故事时仍旧选择了这一版本。连如今杭州三生石上刻的碑文也是苏轼版本的《圆泽传》。

▲三生石碑文,经过时间的洗礼,文字已经比较难认了

三生石的过去和碑文被篆刻一样地历史定格,也许流传着太多的版本和故事,但往日之事不可考,我们不如亲自前往,去创造新的属于自己与三生石的美好故事。


现实中的三生石位于杭州法镜寺附近,即灵隐山山麓。法镜寺也就是下天竺寺,为天竺三寺之一。

身为西湖十六遗迹之一的三生石,或许在名气上不比其他景点,但其风景却不逊色。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也曾记载三生石的故事与风景。如今三生石在西湖景区的下天竺寺旁,倒是与高濂时期的位置不尽相同。

▲法镜寺建筑

从法镜寺旁的小道缓缓前行,转角的石阶后就是三生石景点及其附属建筑。蜿蜒的小路边有两汪翠绿的泉水,其间还有几尾锦鲤在缓缓游动。

▲法镜寺旁的小道

走到三生石旁可以看到虬根盘结的老树根围绕着三生石,石碑上还篆刻着苏轼的《僧圆泽传》。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渐趋模糊。

▲三生石碑文

整个三生石被浓密的树林荫蔽着,层层枝叶之下,三生石旁竟是毫无阳光。退远些看,三生石被层林包围,甚至成隐隐地成环抱之势,从外不仅看不见什么还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图中的大石上刻着苏轼的《僧圆泽传》,拾级往上走几个台阶,就能看到三生石了。

▲三生石

三生石外还有众多祈福牌悬挂,或许是三生石的故事如今多数人都只知那些爱情故事,祈福牌上求三生石保佑姻缘者占大多数。

走回寺庙的墙角下回望,建筑与密林一起掩映着三生石,就好像不愿入世一般,只有有心人才可寻访至此。虽然清冷却不寂寥,在这里连小动物都难得的宁静平和。隐逸于野或许是对三生石的“今生”好的评价。


三生这一概念源自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但三生并非实指,而是众生前世的生存为前生,现世的生存为今生,来世的生存为来生,总称为“三生”。在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后,佛教的一些理念也逐渐被世俗化,变得更加能被中国人接受。

唐代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朝以来,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已渗透入志怪小说,或者说佛教徒已经在熟练地运用‘感应缘’的故事来宣传教义,把小说作为‘释氏辅教之书’。

在袁郊的《甘泽谣》之前,牛僧儒《玄怪录》卷四《李沈》与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李伉《独异志•李源》讲述的故事就与《圆观》类似,但主旨是通过鬼友预知未来突显前定思想,告诫人们应安于命运。而袁郊创作的《圆观》则是在转世的概念里去纪念和突出朋友之间真挚不渝的友情,重点不在宣扬三世的因果和善恶,而是单纯的去表现真情的绵延永恒。故事中那句“三生石上旧精魂”,道出了“形异神存”的佛家思想真谪。

三生石的意象是在不停流变的,也许在未来它还会有着更多层次的解释与演绎,但无论如何改变,它始终是在表达着一种对某种情感的寄托和歌颂,在它的“来生”里它依然绽放着属于它的光华。

在了解完三生石的前世今生后,再与高濂一样携禅僧师友在此游玩享乐,想必定然会有不同的心境与感悟。

上一篇:薛宝钗当众试探宝玉对金玉良缘的态度,宝玉回了七字,字字是嫌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经典句子

  •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诗词欣赏(一)
  • 诗歌赏析|《观沧海》
  • 飞花令|龙,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唐·岑参)
  • 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给孩子18岁成人礼的寄语
  • 王维《使至塞上》诗歌鉴赏重点整理
  • 夜读 | 好是一年将尽夜,喜看万物又回春
  • 七年级古诗鉴赏-《木兰诗》
  • 欣赏国画“花香鹤鸣松柏翠”,赐一句含“鹤”字诗句
  • 诗词欣赏:欧阳修改革文风,作诗《礼部贡院阅进士试》勉励自己
  •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欣赏李煜经典词作16首
  • 欣赏古诗词里的婚恋篇
  • 爱惠浦的爱情微信说说(春来赏花秋浓煮酒了此一生可好)
  • 七夕会时尚 | 靓出你的美帽来
  • 待到阴霾散尽,春光正好,我们赏读古诗词,品一品春天的味道
  • 《诗经》| 让我们越来越
  • 如梦如幻的茶卡盐湖|于知文
  • 经典句子相关栏目

    推荐经典句子

  • 冯明的回忆微信说说(南来北往的风南来北往的人匆匆而过)
  • 十指连心的痛句子_摘抄精选
  • 深情厚谊造句子_2024精选
  • 形容自以为是的人经典句子_摘抄精选
  • 悼念舅舅去世的句子_短句精选
  • 女儿是爸爸小情人句子_短句精选
  • 亏欠父母的感恩的句子_短句精选
  • 形容收获麦子的句子_秒赞精选
  • 新经典句子

  • 夏时幽赏|西子湖畔三生石
  • 薛宝钗当众试探宝玉对金玉良缘的态度,宝玉回了七字,字字是嫌弃
  • 想要未来更好的说说精选45句
  • 人人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唯独苏轼不一样,写诗只求儿子平平淡淡
  • 忙工作忙生活的说说精选53句
  • 席慕蓉《七里香》:毕业季,以诗为名,把忧伤、怀念、温馨致青春
  • 先觉者普罗米修斯
  • 首如明月,流华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