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败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是一首思国之词。起笔即是惊天动地的一问。春花秋月,本是世上美好的事物。花谢花开,月缺月圆,永无休止。词人却问这世间美好而永恒的事物何时了,问得极无理。接下来不说为何发此一问,却又发出另一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已经完结,其有多少不问自明,问得又极多余。只因在词人心中,往事如同这花月一样美好。但花月永恒往事却易散。花谢了会再开,月缺了会再圆,往事去了却不会重现。在这无理与多余间,在这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间,蕴含着的是词人心中巨大的痛苦与不甘。忆起往事,登楼远眺,想在月色下寻找故国的影子,却哪里找得到?东风吹来春色,却以一个又字言之。只因东风年年吹过,春色年年如一,而故国,却别易会难,再也无法相见了。纵有春风年复一年地吹暖天地,吹开万物,却再也吹不暖词人冰冷的心,吹不回他早已消散的,如花月般美好的往昔。这春风,也显得多余了起来。只能凭想象去猜测,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如一如往昔吧?但是人却已不再是从前了。“无情”之物,往往比“有情”之人要来得长久。物是人非的现实,让词人心中的愁苦,如同春水一般。一旦破冰而出,便绵延不绝,无可逆转。
对比是本词一大特色,且贯穿始终。开篇两个问句,以花月的永恒对比往事的短暂。而正因往事与花月同样的美好,才让二者有了可以对比的基础。因为美好是相同的,所以这永恒与短暂的差异,才显得格外的触目惊心。表面看是两个疑问句,实则是个设问句,第二句是以问代答。东风可以吹开万物,吹暖天地。纵使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也可以让人间温暖得如同前一个春天一样。但春风再暖,也吹不回往昔,吹不暖词人的心。春天过去了,有春风可以吹回。但往事过去了,却再也唤不回。这是温暖与冰冷,希望与绝望的对比。雕栏玉砌不知亡国之苦,依然如昔,而当年的人,却已改变了。这是无情与有情的对比,是外物之永恒与已人事之无常的对比。后,则以比喻作结。以春水破冰之时的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喻心中愁苦之绵延不绝,无可消除以水向东流之必然,喻心中愁苦之必然,无可改变,无可逆转。简单的一个比喻中,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也蕴含着词人无尽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