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与“隆中”有关的几个常见词,解释如下:
一、《辞海》释义
1.【隆中山】在湖北襄阳县西,临汉江。东汉末年诸葛亮曾隐居于此。
2.【隆中对】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今湖北襄阳西),建安十二年刘备三次往访。
二、《辞源》释义
【隆中】山名。在湖北襄阳县西。汉末诸葛亮筑庐居于此。相传刘备三顾茅庐,即此。
三、其他典籍释义
【隆中】1.山名。在湖北省襄阳县西。临汉水。东汉末,诸葛亮隐居于此。2.借指诸葛亮。
【隆中客】指诸葛亮。泛指隐退者。
【隆中顾】指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事。
【隆中布衣】指诸葛亮。
145.《谷隐寺》
(宋)彭汝砺
注:谷隐寺在襄阳城南习家池之右,隆中在襄阳城西,故有“西顾隆中庐”一说。
作者简介:彭汝砺,字器资,祖籍江西袁州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滨田村)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状元。彭汝砺读书为文,志于大者;言行取舍,必合于义;与人交往,必尽试敬;而为文命词典雅,有古人之风范。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等。彭汝砺去世后被安葬在江西省鄱阳县双港镇,其后裔以鄱阳滨田,双港为中心,散居全国各省市等地。
146.《隆中遇雨》
(明)林光
注:简王:襄简王。襄简王朱见淑是明朝时期的第三代襄王 ,是定王朱祁镛庶第一子。朱见淑于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王。他在位一年,在弘治三年(1490年)过世(墓地葬于湖北襄阳隆中),谥号简,一年后其长子朱祐材嗣位
作者简介:林光。广东东莞人,字缉熙。成化元年举人。通经史,得吴澄论学诸书,读之大喜。中举后,从陈献章学。初为平湖教谕,官至襄王府左长史。
147.《汉江舟中待胡襟寰中丞不至寄怀》
(明)区大相
注:岘首即岘首山,隆中即隆中山,两山均在襄阳。
作者简介:区大相。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148.《襄阳览古》
(明)区大相
【冠盖】指“冠盖里”,襄阳岘首山到宜城一带,曾经高官、富人集中居住,是典型的富人区,称为“冠盖里”。
149.《将访鹿门》
(明)区大相
注:【鹿门、隆中】均在襄阳城周围。【耆旧】指年高望重者。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襄阳人)习凿齿撰有《襄阳耆旧记》五卷,是研究襄阳古代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文献。【跃马】指刘备在襄阳“马跃檀溪”。
作者简介:区大相。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