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无量观的三观殿后,一块突兀光滑的花岗岩巨石之上,摩崖有振衣岗三个大字,楷书苍劲有力,笔势雄浑,与粗粒花岗岩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所谓摩崖,即把文字书刻在山崖石壁之上。题跋是明隆庆四年,落款为浙人向程。
一、振衣岗语出何处?游客登临险峻的无量观,抬头仰望,对此处题刻振衣岗三字,多有疑惑,不解其意。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一个传说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在千山附近屯兵,一日登临天上天一处光滑巨石,正在慨叹奇峰险峻时,山风吹来,其衣甲发出瑟瑟之声,故此处,后人称为振衣岗。而向程据此书写题刻振衣岗三字。这个故事附会的倒也贴切,很符合旅游景区的大众需要。
振衣单从字面理解,就是穿衣服前把衣服抖动,以去除灰尘。而古人,将其意引申,寓意追求高尚的人格,洁身自好,远离污秽。早振衣其意,语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楚辞·渔父》这篇文章,描述了其被楚怀王流放后与一渔夫之间的对话,渔夫问屈原怎么由三闾大夫沦落到如此境地呢?屈原说了这样一段流传千古的话“举世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渔夫疑惑的又问道,既然如此,你随波逐流,借机享乐,得过且过就得了呗,何必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志向高远又有什么用啊?屈原就说了下面的话“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查查,受之汶汶者乎”。屈原这句话就以“振衣”来借指自己不与污秽为伍——“刚刚洗完头发,戴帽子之前要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完澡,要抖动衣服,把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以免沾染身体。我这洁白之身,怎能沾染尘埃?”此后,“振衣”二字就承载了知识分子追求理想高尚人格的寓意。
而西晋诗人左思《咏史诗八首其五》中的诗句更使“振衣”之寓意深入人心——“振衣千仞岗,濯足流”,意思是说人应该追求道德情操的高远,穿衣服应该到万丈高山之上,洗脚到长江之畔。而浙江人向程题写的振衣岗三字,其语出当是左思的这句诗。
二、题写者向程人生境遇?振衣岗三字的落款是浙人向程,为浙江慈溪县人。说道慈溪,可谓人杰地灵。比如清朝重臣、大文学家高士奇,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等,都是这地方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文中会提及的在泰山岱顶附近题刻“振衣岗”的秦钫,和向程是老乡,也是慈溪人。这么来看,向程肯定也不简单。不错,恰恰如此,向程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振衣岗题跋的隆庆四年,其正在辽东为官,为辽东巡按御史,这几个字就是他在此期间题写的。史料记载,向程为官刚直清廉,这么看来,他在千山的题壁正是其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万历四年,向程调任湖北巡按御史,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万历十五年》这部书或者电视剧,湖北就是书中主人公之一万历首辅张居正的老家。万历四年,湖北举行乡试,张居正之子也是考生,有拍马逢迎之人游说向程在批阅试卷时做手脚以照顾,而向程坚持原则,结果张居正儿子并未考中。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开始攻击向程,不久后其被调至江西做按查副使,实际上这是远离权力核心的职位。这里,个人觉得,向程的人生境遇,恰恰反映了社会现实,张居正并不一定直接指使打压向程,但是其政治上的影响力足以伤害任何涉及其利益的人,那些趋炎附势者,投机者不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吗?深刻理解,难道那个没有真正指使的张居正没有瑕疵么?张居正死后,那个当初对其尊重有加的万历皇帝对其掘墓鞭尸就不难理解了。
三、振衣岗处处有。振衣之情操高洁,是古人追求的境界,处处留摩崖,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千山之外,各地多有遗存。
四川乐山夹江的千佛岩,西端石壁之上有。款为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冬,为当时巡按四川监察御史谢瑜题写。此处题刻在嘉阳官道之侧,提醒过往官员“正风俗、振纲纪、勤政为民、廉洁奉公”。
泰山岱顶碧霞祠鲁班洞,明嘉靖年间慈溪人秦钫题。秦钫是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和向程还是老乡。是其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时所题。这里有意思的是,刻石之人也不简单,为杨山,嘉靖二十五年举人,后来做过泰安知州。
泰山还有一处,在对松亭对面崖壁上,为“振衣千仞”四字。题写者为吕维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时做过南京兵部尚书,后归居洛阳。李自成进攻洛阳时,其在洛阳城周公庙“引颈受死”。
古人追求高洁的理想,甚至不惜身死。令人钦佩。后,把《咏史诗八首其五》摘录如下。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