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接受上海都市频道《X诊所》采访时,又说大实话了,在被问到如何看待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疫情大会上专家们“火药味”十足的表现时,他说:“专家到了这份上吧,我看了,脾气没有一个好的,每个人都极端的自信,吵架是经常的。但是有一个,每个人都抱着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大家看到医生都是文质彬彬的,都是假的。”
张文宏说医生们较真的时候,脾气没有一个好的,吵架是经常的,跟平时人们看到的医生形象反差很大。在这里,他用到了一个成语“文质彬彬”,形容平时医生们都是温文尔雅、一脸书卷气的样子。
这是人们对“文质彬彬”一词的现代理解和习惯用法,跟它的本来意思有很大不同。它出自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成白话就是:“朴素多于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朴素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朴素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君子。”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文”是文华辞采,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教养”,当时即所谓“礼乐”,包括学习诗书六艺等等。“质”是朴素,指人的朴实本性。“彬彬”的本字是“斌斌”,意思是配合谐调。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果人只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很好,终不免会流于“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容易流于虚浮。朴素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文质彬彬”成为君子形象为鲜明的写照,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标准,在做人方面要求内在品质与言谈举止相符合,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优雅的外表。
汉代以后,王充把“文质说”引入对文章的评价,他在《论衡·超奇》一章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文与质的概念渐渐演变为对文章词赋的评价标准,诗文创作既要有充实恰当的内容,又要有华丽精美的形式。
自元代开始,“文质彬彬”的意思逐渐向“举止文雅有礼貌”靠拢。例如元代费唐臣著《贬黄州》第三折有:“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翻译成纯白话就是,御史台的官员都是威风凛凛的样子,而翰林院的官员们则是一派文雅气象。明代刘基在他的《梅颂》里写道:“文质彬彬,德之仪兮。”则说文雅礼貌的样子是有德的表现。
到了现代,“文质彬彬”的意思已经完全由内外双修转向温文尔雅的样子,***在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这里的“文质彬彬”完全是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再比如杨沫,在她的《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写道:“陈教授文质彬彬从容不迫地说。”这里的“文质彬彬”已经不含有“内外双修”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