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度心情网】精选了苏轼写竹的诗词、苏轼写的有关竹子的诗等优美的文案共100句,分享给广大文字迷们欣赏。
苏轼写竹的诗词
唐代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竹,柔可绕指,刚可作刃。在这一点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同竹子相比。竹,有自己的气节和个性。如果说木之美在于年轮的话,那么竹之美就在于气节了。竹子的叶形,大小长短肥瘦不同,叶族的结构也不一样。竹叶呈现着不同的文字图案——“人”“个”“介”等等。唉,均是“人”字头的字,人与竹居然有如此奇妙的联系。
也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排场,也有“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的冷清、寂寥,甚至凄凉。然而,哪怕“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又有何妨?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淡定中觅得趣味,在趣味中觅得快乐。
喜欢请加关注哦,与你一起爱上韵律之美。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苏轼十分喜爱文同的竹画,除了欣赏外,还经常临摹。他写有《自题临文与可画竹》诗: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这首诗颇有哲理。
(作者)李白(朝代)唐
词前小序云:元丰六年七月六日,在壬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夏夜追凉》
苏轼写的有关竹子的诗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杨紫娇吗?我是你班里的同学哦,答案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上片写梅花的风姿,梅花玉洁冰清,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连海上的仙人也不时来探视。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宋代: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苏东坡说——“明月清风我。”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诗中赞美文与可画竹笔墨灵动,如飞小凤。自己借文与可竹画的美妙意境来画竹子,留给诗人来评论批评。表现了诗人对文与可竹画的极度喜爱。
一句“我先行”,足以见得他的喜悦之情。他总是这么热爱生活,即使是被贬谪在黄州,依然不改对生活的欢喜。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关于竹子的诗句有很多,如:
苏轼写竹子的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本诗小引中的子瞻是苏轼之字,伯时是北宋画家李公麟字,就是说,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画了幅竹石牧牛图。苏轼画了丛竹怪石,李公麟增画牧儿骑牛,书法家黄庭坚感到有趣,特为之题诗。诗中的“捶”字是指鞭子,觳觫指牛,砺为磨砺之意。诗中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意思是:这块石头我很喜爱它,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争斗起来,那可要使我的竹子残损了。风趣而幽默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所画丛竹的珍爱之情,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幅熔诗书画为-炉的诗画创作,充分表现出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的赏竹爱竹情怀。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贵乎?雅乎?奇乎?——那是苏东坡的竹呀!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窗外的丛竹挺拨直立,青翠中预示来年的春寒。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林语堂说了一大串——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师,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苏东坡的全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此词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情形。“秀色乱侵书帙晚”句中,词人在原句中增加了“秀”“乱”两字,“秀”字进一步照应上文,暗写了竹子在雨水的滋润下的光泽;而“乱”字则照应了上文中的“风”的存在,写出了风过竹叶、竹枝带来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下阕中的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自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在竹画艺术上,词人追求清瘦灵魂,追求神韵;在人生态度上,词人处于人生低谷却仍能够旷达超脱、狂放自适。竹之孤影给人以清癯感,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在人生低谷时虽孤寂却超脱的性情。
集句诗词是中国传统诗词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集句诗,“机杼真若已出”,“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清﹒沈雄《古今诗话》),“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宋﹒叶大庆《考古质疑》)。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虽然诗句均是前人之作,句字本身没有独创性,但是不同风格的诗句只要被创作者遵循诗词的“启、承、转、合”的相关原则重新组合,做到状物抒怀、浑然一体,就能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
苏轼写竹子的词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竹》——唐代李贺
下片写梅花的形貌,梅花天然洁白,不用妆饰。爱梅的心思已随云而散,苏轼说,我已许久没有梦到梅花了。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苏轼临摹文与可竹画之后,意兴未已,自题此诗。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竹子挺拔刚劲,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是个爱竹者。他不仅赏竹、品竹,还画竹、写竹,留下了许多咏竹佳作。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知音稀少,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这是唐代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句虽短,诗意甚高。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
苏轼写竹的诗句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这是三苏祠里李公麟画苏东坡的另一幅画像——苏东坡头戴斗笠,穿着宽大的粗布衣袍,手执竹杖,足着木屐,两脚一前一后,交错前行。微风徐来,他局促地用竹杖挑起衣袍下摆,目视前方。他看到了什么?前方有什么?转瞬间,他身体前倾,似前行,又似在退步了。近旁,青竹三五竿,六七八九竿,竹叶仿佛簌簌地动。画的上方是一轮高悬的明月。
殷勤小梅花,仿佛吴姬面。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竹,一丛一丛,青翠欲滴。竹,一丛一丛,深邃安然。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苏东坡爱竹情深,他认为竹的奉献太多,他曾在《记岭南行》中为竹“打抱不平”,说岭南人应该对竹抱愧才是。因为岭南人的饭桌上摆的是竹笋,房子上盖的是竹瓦,载货用的是竹筏,烧饭用的是竹燃料,写字用的是竹做的纸,脚上穿的是竹做的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晓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是橙黄橘绿时。………………………………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宋·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在凛凛的冰霜中,竹子那浑身雪白修长的身躯体现出它的气节。不需要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它,在月光的辉映下,自然可以感受的到它的传神,它的韵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池塘长满了青草,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虽然遭遇贬谪,苏轼依然能够笑对人生,在失意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
瞧瞧,林语堂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清楚。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人?林语堂没说清楚,我们就更说不清楚了。然而,说不清楚,还是要说,那就在林语堂的话后面,再加上一句——苏东坡还是一位自然文学作家。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