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此句里所提到的“秋风悲画扇”,是指杜牧一首诗中的情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一个刚刚入秋的时节里,皇宫中一位孤单的女子,坐在冷冷的台阶上,用精致的画扇扑散流萤,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幻想着那永远也无法拥有的爱情……
若是从未见到这情景,心中当不会泛起这许多的唏嘘与悲伤吧。
如今立秋已至,暑意渐消,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也近在眼前了。而到了那天,又会有多少孤单的人,望着这无尽的星汉呢?
七夕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日。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雨水出奇的多,既给很多人带来了沁人心脾的清凉,也给另一些人带来了终生难忘的哀伤。
七夕,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它既有秋日来临的悲伤寂寥,也蕴含着人们深切的期待盼望,而这期盼之美好,或可胜过那春朝。
提到七夕,很多人会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它还真的不是。
或者说单以情人节来定义七夕,其实是狭隘的,实际上,七夕所代表的意义与承载的文化,要远比西方的情人节,更加深沉也更为厚重得多。
我们都知道,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要吃月饼,小符斜挂绿云鬟的端午要吃粽子,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要吃汤圆,那么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七夕,要吃些什么呢?
七夕,在古代又被称为乞巧节,每每佳期将至之时,人们就会准备一种特别的食物——乞巧果。
据说当牛郎织女的传闻,被人们所熟知后,有一位叫做小巧的姑娘,对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同情。
于是她很用心地制作了各种形色不同的糕点,供奉给上天,希望能让牛郎织女相见。那里的土地公知道后,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天庭。
玉皇大帝听到后也被少女的心意所打动,可天庭律法难以违背,于是退而求其次,让月老为这位少女牵上了一段美妙的姻缘。
自此之后,每逢七夕将至,无论家中如何贫寒,未出阁的少女们都会拿出积攒一年的铜钱,用来购买制作乞巧果所需的东西。
乞巧果做的越精致漂亮,证明这位姑娘的手越巧,在七夕那天将巧果祭祀,就更容易被上天认可,月老也就会为她牵上更加美好的姻缘。
这个节日,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人的审美。自那以后,越是心灵手巧的女孩儿,也就越容易被异性所欣赏。
而七夕其实是一个一体两面的节日,它并不只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许,七夕也有让人哀伤的另一面。
在传说里,牛郎与织女会在七月七日相聚,满天的喜鹊会驾成长长的桥梁,长到能够跨越那无尽的星河,长到可以抚平那一整年的离别与悲伤。
而残忍的是,这一天既是他们相聚的日子,也是另一场别离的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永无止息……
实际上初的七夕,是一个关系着分离的节日,甚至和所谓的情人节相反,在故老相传的黄历忌宜中,七月七日这天明确的标志着“忌嫁娶”。
大多数与此相关的古诗词,也赋予了七夕许多离别的伤情,就如这首《行香子·草际鸣蛩》: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浮槎(chá)”是一种船,《博物志》中说,银河是与大海相通的,浮槎能在二者之间往返。可只有八月时浮槎才会出现,而它每次路过银河,看到的都是已经分别的牛郎织女。
这首词的作者是李清照,她生于两宋相交的时代,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活幸福的时候,写出过“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清丽婉约之句。
在北宋灭亡时,李清照被家人裹挟南逃。她深感这是自己一生大的耻辱,途中又写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不屈豪言。
而人间的事,就是这样无常,时而晴、时而雨、时而风。不仅是这忽如其来的秋日、不仅是命途坎坷的李清照、也不仅是那聚散无常的七月初七。
七夕的故事,既控诉着天命的无情,也象征着人间的有情,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一面才更接近这个节日的本意。
因为就连晴朗明媚的日子,偶尔都会有雨水滴落。这时谁又能明白,当阳光洒在雨点身上时,它所折射出的微光,究竟是代表着有晴还是无晴呢?
图片:藤末,初夏慕溪,白墙下的花园,小新及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