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景区内,有一处以江南自然山水为主调的文化公园,地处繁华的闹市区域,南临长乐路,北接桃叶渡,东靠明城墙,西近夫子庙,是一块闹中取静之地,总面积约15公顷。
元旦期间,迎着凛冽冬风,顶着暖暖的太阳,我游览了公园。
一、先介绍一下“白鹭洲”名字的由来:
在大明王朝,它有很多名字,曾被称为徐太傅园、徐中山园、东园等。依靠中山王徐达为首的徐氏家族的支撑,公园在明朝时期盛极一时,到了徐达第五代子孙徐天赐的时候,史载是南京“大而雄爽”的园林。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它叫“白鹭洲公园”,它被称为“白鹭洲”是民国时期,当时在修葺园中的鹫峰寺时,发现墙内有块镌有李白名诗《登金陵凤凰台》的石刻:“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附近茶社的老板因仰慕李白,故而借用李白诗中的地名,把茶社称为白鹭洲茶社。
但是事实上,李白的诗句中所指的白鹭洲是南京江东门外长江边的白鹭洲,也就是现在的河西一带,诗中的凤凰台指的是如今的文枢中学一带,距离现在的白鹭洲大概2.3公里(我是在百度地图上量的直线距离)。
因为当时东园故址湖中有洲,多植芦苇,白鹭翻飞,景观与长江边的白鹭洲极为相似,于是老板把东园中的沙洲称为“白鹭洲”。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将错就错地传到现在,人们只知道如今的白鹭洲公园位于夫子庙一带,却很少有人知道李白诗中的白鹭洲是河西一带,两者地点不相同。
二、介绍一下公园的水:
江南园林都以水景见长,白鹭洲也不例外。园内湖泊是自然而成的活水,在公园西北方向的桃叶渡汇入秦淮河,园内湖泊融汇,水面翠微,波平如镜,水石相映。
向阳的水面,粼粼水波映出银鳞似的光斑,随着层层涟漪跳动起伏;背阴的水面蓝的纯净,温柔恬雅,水波好像丝绸上的缕缕纹路,低调不张扬。
湖面上碧水微澜,游船相随,湖泊四周是台、楼、阁、榭建筑,配置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倒映水中,组成一幅“水中画”。
三、介绍一下公园内的桥: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探讨的问题。百度百科上说:“全园共有13座,主要有1951年建半青桥,1959年建芳桥、翠桥,1970年建迎风桥,1971年建小飞虹桥、二水桥,1975年建碧波桥、玩月桥、秋波桥,1981年建苑家桥等。这些桥根据所处特定环境而建,体量、形式、高度各异,有三曲、七曲平桥,单孔、七孔拱桥”。南京龙虎网上有位记者写了篇报道,引用了“公园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的话”,也如此说法。但是从我现场游览的情况来看,有13座桥是不错,但是百度百科上与这位记者报道的桥的名字,值得商榷,应该存在很大的错误。
我是从靠近夫子庙的西门进入公园的,进门后向南转,经过玩月桥、欣赏完湘兰苑与阁榭台,跨过印月桥后、前面有状元桥、碧波桥、菊翠桥、壁画栈桥,这四座桥距离近。继续向前在藕香居后侧,地图上标注有一座桥叫“觅趣桥”,因为在施工围挡内,我在现场并没有看到。壹鉴堂对过是烟波桥。靠近南门向北走,也就是揽一亭向北,是苑家桥,来到白鹭岛西北角,也就是公园中心位置,是二水桥,穿过白鹭岛北行,是秋波桥。来到东门,白鹭塔下是浣花桥,站在浣花桥上北望,看到的一座栈道是长桥。
也就是说,百度上与媒体报道的“半青桥、芳桥、翠桥、迎风桥、小飞虹桥”这几座桥根本没有,也许是后来改名字了,而且,现场根本看不到所谓的“七孔单桥”,单桥孔多的是印月桥,只有五个孔。
四、介绍一下公园内的亭阁台榭:
公园内轩阁倚树,亭廊临水。假山怪石,点缀亭台楼阁之间,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弯曲回廊,清幽小径,贯通亭阁台榭。
按照我游览的顺序主要有:湘兰苑、东园阁榭、烟雨轩、话雨亭、心远楼、壹鉴堂、览一亭、携秀阁、春在阁、翠微亭等。后还游览了鹫峰禅寺、白鹭塔。因为是旅游淡季,这些大部分都没有开放。
五、介绍一下公园内的植物:
每个江南园林都可以称得上一个小型植物园,奇花异草、珍贵林木充斥园林。给我的感觉是白鹭洲公园内的植物香樟、垂柳、翠竹比较多,其他有松树、梧桐、桃树、合欢、紫薇等乔木和灌木,有的围绕湖畔,有的种植山间,疏密有致、高低有序。
在冬风的蹂躏下,银杏、水杉等已经光秃秃的,落叶在地面上铺设了一层厚厚的地毯,那苍劲有力的枯条直插云霄,既沧桑悲壮又不失挺拔坚强。
杨柳褪去了往日的绿色衣装,变得憔悴,变得枯黄,但是柳条儿照样随风飘荡,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枝头哀鸣几声,随后又惊飞而去,让人感到无限凄凉。
香樟、修竹、松柏依旧翠绿,伴随着冬风发出呼呼声响,树枝摇曳的很疯狂,似乎与寒冷搏斗,爆发出春季之前的绝唱。
后,我弱弱地向网友们请教一下,百度和媒体报道的“半青桥、芳桥、翠桥、迎风桥、小飞虹桥”这些桥有没有啊!如果有,和我说的哪些桥对应呢?多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