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者 李亚彬:
我有时候很享受孤独,27岁,花的多时间是玩游戏。
傅老师说:
享受孤独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经过长期的思考和修炼,才能从忍受孤独,到接受孤独,后才能享受孤独。
我先是忍受孤独。什么叫“忍受”?人天生是合群的动物,而我现在孤单一人,没人理我,没人与我互动,我只好“忍受”,代表这种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第二是接受孤独,为何能“接受”?因为了解了人的本质基本上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与别人沟通也不见得有好的结果,可能反而产生误会,所以我接受了孤独的事实。
后才能享受孤独。当了解并接受了孤独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慢慢才发现,只有在孤独中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生命的特色。李亚彬是 27岁的年轻人,能达到享受孤独是不简单的。
不过你后面说,你花多时间是在玩游戏上面,但玩游戏和孤独是两回事。在玩游戏过程中,人的注意力焦点全在游戏上,所有念头完全脱离自己,而真正的孤独是要勇敢面对自己。就好像一个人说“我很孤独,每天看电影、看电视”,这不叫孤独,更谈不上享受。究竟什么才叫享受孤独,还是要再用心思考下。
2.
读者 郭志刚:
幸福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副产品?
傅老师说:
快乐是指当下的一种明确的感受,幸福则是一种恒久的状态。幸福好比一只蝴蝶,你急着想要网住蝴蝶,但你跑得越快,蝴蝶也飞得越快;如果你停下来专心做你该做的事,蝴蝶反而会落到你的肩膀上。
3.
读者 David:
我每天都在思考,该信仰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两者间是否存在一个中间状态?
傅老师说: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是信仰,而是一种哲学立场,就是要判断什么是第一性的存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一切的基础,譬如一个人有身体、有大脑,才可能进行思考;而唯心主义认为第一性应该以人为主,若没有人的心灵,一切都无法被理解。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身与心结合的一个整体,关键要分清主从,哪一个为主,哪一个要跟从;更重要的是,你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就要看它能否“一以贯之”地指引你的行动。因此,不需要为这个问题太过烦恼。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譬如在认识论、形而上学或伦理学方面,它们会有不同的重点,这个将来有机会再详细介绍。
4.
读者 山峰:
现实究竟是真实还是梦境不易判断,儒、道、佛挣脱现实梦境的解决方案都是对心灵“做减法”,减少过度的欲望。但三家的区别是: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
傅老师说:
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应尽量避免用过于扼要的话来概括一个庞大的哲学系统或宗教信仰的特色。
说“儒家入世”还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儒家把人的生命建立在行善这条路上,而“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儒家不能脱离人间。
佛教认为人要觉悟“四大皆空”,就是水、火、土、气(或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能被人看到、闻到、感知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各种条件配合,因缘和合而生,任何事物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本性;所以人要破除对外在世界的“法执”,破除对自我观念的“我执”。破除之后是否一定要出世还可以再讨论。但提到佛家,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出家修行,所以说“佛家出世”也可以说得通。
但说“道家隐世”,要隐藏在世界里面或隐藏在世界边缘,这就不容易说得通了。真正的道家一般不会让你看出他在进行道家的修炼。以庄子的话来说,叫做“外化而内不化”:外在跟别人都一样,接受儒家或其他宗教的做法;但“内不化”,因为悟道后,内在与道结合在一起,而表面上你根本看不出他是入世还是出世。因此,说“道家隐世”就忽略了道家思想的重点。
星期三的信,每个周三,等你来信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傅佩荣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