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他登陆全国观众的电视荧屏,出现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从《水浒传》一直讲到诸子百家;远离聚光灯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在文化教育的第一线,年复一年地出现在浦东图书馆的讲台上,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时间似乎只染白了他的头发。
9月26日,“经典与人生”——鲍鹏山教授新书分享会在浦东图书馆举行。作为浦图“阅·”系列的首场活动,鲍鹏山教授就两部新作《鲍鹏山讲<论语>》和《鲍鹏山讲<诗经>》,分享了自己的经典阅读感悟。
读书不是理解书“读书好的方法不是把书打开,而是把自己打开,然后让书中的能量灌注给自己。读书的终的目标不是去理解书,是通过书理解世界,是通过书理解自己。”鲍鹏山向台下读者说道。
解读孔子与《论语》,鲍鹏山已写过八九本书,此次新出版的《鲍鹏山讲<论语>》,究竟会有什么不同?据悉,该书的部分文字整理自鲍鹏山在喜马拉雅FM的音频节目内容,因此读起来更加轻松、没有压力。而在行文中,他力求避开繁琐的所谓“历史真实”,而是尽力去追求“心理真实”,对经典中体现的人生观念做鲜活的解读和再现,让读者从经典中感悟人生。
“现在的书,动不动就说教你几招: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提升企业管理率等等,它们说的其实都是‘方法’。但是,这个世界往往只有问题,没有答案。他的方法,未必就适合你。”鲍鹏山对于时下人们爱听的“成功学”,展现出一种“抵触”情绪,并表示,“读《论语》,给你的是‘方向’,而不是‘方法’。”
鲍鹏山认为,每个人有每个人成道的路径,每个人有每个人成功的因缘。成功之路就是按照自己正确的方向去找方法。因此,人生重要的就是方向,靠的是自己把路走出来。在他看来,读了《论语》,能获得的大收获就是:“精神有能量了,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宽广了,自己的内心更包容了。人生也就有了大道。”与《论语》相比,《诗经》是鲍鹏山在过往著作中,较少涉及的一部经典。对此,他又有哪些真知灼见?
鲍鹏山表示,《诗经》的价值,其实就藏在《论语》之中。《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孔子看见他的儿子孔鲤在面前走过,就问:“学诗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孔子就教育道:“不学诗,无以言。”
“‘无以言’,意思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不能文雅地说话,有表达力地说话,有高度地说话。”鲍鹏山表示,“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经》,差也能多认识一些动植物的名字。”
“兴”“观”“群”“怨”分别是什么?鲍鹏山介绍,它们代表了人应当拥有的四种素质。兴,就是有情怀、有性情,让人的精神觉醒过来;观,就是有判断力,懂得判断价值、是非、善恶、美丑,判断一个人应该过一种怎么样的生活;群,就是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怨,就是一种批判意识,勇于发现世界与自己的不足,并勇于改变。他还表示,在儒家《六经》里,《诗经》是的文学作品,“人生就是需要多读文学作品,去唤醒我们的生命感。”
“读经典的时候,不是把书读懂了,重要的是把自己读懂了: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去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我去过的。当你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了,那你就真的读懂了。”鲍鹏山笑着说,“什么叫‘经典与人生’?是因为经典本来就是为人生而写的。”
来源:浦东发布